曾在《獨立報》擔任副編輯,也曾是英國首相卡麥隆選舉撰稿者的專欄作家伊恩(Ian Birrell),他對近期聯合國聲明被迫減少糧食配給的消息不置可否,就他而言,許多救助單位已經改變初衷,成了以營利為優先考量的機構。以下皆以伊恩自述角度敘寫。
難民超過5000萬人
7月2日時,南蘇丹總統向世人發出求救訊息,他表示南蘇丹從2013年底爆發內戰後,正陷入饑荒危機,目前有超過100萬名的居民因為戰火失去家園,在當地協助救援的英國組織也擔憂地表示,南蘇丹當地要預防饑荒爆發的話,還有一半以上的資金缺口需要幫忙。
南蘇丹的危機其實正點出了現在世界上正在發生的趨勢,目前全球難民數量已突破5000萬人,這數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見;從阿富汗到烏克蘭、敘利亞到索馬利亞,各國的衝突和內戰不只撕裂國土,更釀成生命的消散。
人都到哪去了?
同一時間,無國界醫生組織(MSF)也公布了一份引發矚目的報告《人都到哪去了?》( Where is Everyone?),報告中點出許多大型慈善組織正漸漸退出救難任務,其中又以衝突激烈的戰爭區最明顯。
這些組織多轉為經手那些一方面符合成本效益,又是當今主流的救助事務,諸如協助國家建立解決問題/達到目標的能力( capacity building)、統御管理等等。
2年前,我曾從海地進行救援任務的領導者口中聽到上述這些話語,當時海地歷經嚴重大地震,數千人因為地震毀了家園而流離失所,聯合國派駐維和部隊進行救援,但駐紮當地的維和部隊營區處理汙水不當,排出廢水的位置就在作為居民飲用水的河川附近。
喝下帶菌水源的居民因而染上霍亂,而後使得霍亂疫情在海地大爆發。
問題是救人的態度
在無國界醫生發表的報告中,他們談到聯合國無法好好協調身兼三職──捐助者、協調者、還有執行者的自己。
某些人可能會反駁一番,但無國界醫生這個目前歐洲地區最透明化且不屈不撓的救援組織想點出的,其實是大眾把焦點放錯地方了,今天的問題核心不在錢,而是態度。
救難英雄受挫
MSF的報告中點出,目前尚不能說「缺乏資金」是造成無法救助難民的主因,他們進一步談到,在主要大城外很少看見非政府機構(NGO)成員的蹤影;當他們問及曾在災區有傑出救難表現的工作人員時,他們表示當自己發現工作內容變成要迎合捐錢者的需求、還有保持階層化組織的營運時,感到相當挫折。
輕鬆幫人就好
問題的癥結點在於每個組織間對資金的競爭,以英國當地來說,不管是聲張權益的權利組織還是政客,都不把目光放在救助成果上,而是把重點放在淘汰過期的援助目標上。
他們要的是可以不用花費太多力氣就能贏得最大效益,所以許多坐擁高薪的慈善組織領導人會向政府靠攏,用他們的組織可以「促進民主和國家發展」的說法來說服政治人物。但事實上,已經有證據顯示各國挹注的資金往往是高壓政權的來源,同時還加深一國貪腐以及衝突的發生。
打著急難的旗幟
除此之外,要替急難地區的民眾籌措大量資金是很容易的,但對於長期處於戰爭衝突區的居民來說卻是難上加難。例如英國在菲律賓發生「海燕風災」時籌到了950萬英鎊,但在救助敘利亞的難民們時,則是依靠零星捐款,第一年募到的金額大約是250萬英鎊。
選擇性救援
面臨饑荒爆發窘境的南蘇丹,當地救援組織就擔憂他們如果提撥成本以作宣導之用,支出金額還可能會超過他們募到的善款;慈善組織除了會刪減人力以減少固定成本支出之外,他們也會避開衝突激烈的地區,轉向援助那些比較好幫忙的民眾。
以敘利亞為例,他們往往會避開城區營地,選擇有登記在聯合國下的民眾為幫助目標,這樣可避免要處理性暴力的問題,更可降低遇上敘利亞政府秘密警察的機率。
現在,你仍會看到慈善機構的領導人在花費不貲的國際會議上,用那些漂亮的說法──「解決衝突」來說服大眾。
在募款時,他們會把民眾的目光集中在急難救助上,曾有組織表示要幫助剛果共和國的女性免於強暴陰影,但最後執行的只是個廣播宣導活動;另外一個組織說要在剛果設立40間醫療診所,但最後做的只是對4個基本的疾病發放藥劑。畢竟光是一間人員完善的MSF醫院,每年的花費約莫落在100萬英鎊左右。
慈善機構在喚起大眾注意某些議題上的作用,是值得給予鼓勵的,但要改變他們看待救助的態度,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在種種華而不實的宣傳活動背後,有太多的救助組織已變成披著慈悲外衣來達成自私目的的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