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牛的個性溫和、力氣大,過去是農耕的好夥伴,但這樣的文化漸漸被遺忘。 李娉婷/攝
新竹縣新埔鎮的一片廣大草地上,5隻水牛、2隻黃牛悠閒地吃著草,孩子們開心地跑向牛隻,緊張地伸出手撫摸,雖然水牛頭上兩個尖角,但並不會對人造成威脅,李春信說,所有的牛都是他從小養起,牠們個性溫和、非常有靈性,還會和熟人撒嬌。
李春信致力於保存牛耕文化,是否與他的童年生活有關?其實,李春信是個都市孩子,只有寒暑假會回務農的外公外婆家,在成立水牛學校前還是位資訊工程師,但他始終對藝術和土地抱有熱情,最後決定辭職到英國唸藝術,回國後即將他的藝術理念實踐在生活中,開始飼養水牛。
水牛學校創辦人李春信向孩子們說明犁的功能。 李娉婷/攝
牛犁拖過土地,將底土翻起的同時也將雜草掩埋,成了最自然的肥料。 李娉婷/攝
李春信認為牛耕是友善土地最棒的方式,而「生」這個字其實就是一頭牛站在土地上,人與牛合力完成工作、彼此互信依賴,藉著牛耕,就能滿足生活基本,李春信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知道,原來牛在人類社會曾扮演著這麼重要的角色,牠們是與人對等的生命,不應該只以食物的形式存在現代社會。
許多打著「生命教育」的動物展演場所裡,會讓小孩騎上動物、對動物予取予求,但在水牛學校的「放牛班」課堂中,可不是騎在水牛身上就能當牧童,在水牛開始犁田前,李春信會先讓小孩成為「牛」的角色,拉著犁在田間走一小段路,理解水牛為人犁田的辛勞,除此之外,孩子們還要牽牛吃草、幫牛按摩,透過觸摸去感受動物生命的溫度。
孩子們幫茱麗葉整理馬廄、清除糞便。李娉婷/攝
去年底,水牛學校多了位新助教,李春信領養了跛馬茱麗葉,並且將原本的牛舍改建成馬廄、加裝幫助傷馬支撐身體重量的「吊馬樁」,整個改建工程花費了十多萬元,但是李春信並不後悔,他認為眾人對茱麗葉投入的愛也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創作,教導孩子們不放棄生命,至於7隻牛助教,則先禮讓茱麗葉,暫時以田地為家。
延伸閱讀:《腳踏實地種菜的孩子不一樣》
《減少生命耗損 實驗動物有替代教具》
《充滿荊棘的上學之路 禁止上學的阿富汗女孩》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台灣動物新聞網TANews ------
台灣動物新聞網
台灣動物新聞網TANews是由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建置的新聞入口網站和服務平台,工作人員每天以精選的新聞和資訊,讓網友可以喜見各種動物的萌樣,怒聞動物被不當對待,哀嘆動保觀念未普及,樂知各地都有救援動物人士!總之台灣動物新聞網TANews 是喜愛動物和想要了解動物人士的良伴。 http://www.tanew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