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白人機會多
BBC、Channel 4 、《衛報》、《美聯社》綜合報導,近日,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為了打擊就業歧視,推動了所謂的「盲選政策」,規定公家機關還有相關公司在招聘新人時,不可以問應徵者姓名,希望可以讓不同種族的應徵者不會因為不是白人,在第一關就被刷掉。
上個月,英國首相卡麥隆在公開場合表示,擁有「聽起來像白人」的名字讓應徵者比其他人多了兩倍機會,這樣的現象很「丟臉」。
因為名字而遭到就業歧視的例子比比皆是。2012年,一名從倫敦大學畢業的黑人柏克萊(Jorden Berkeley)說,她的就業輔導員建議她用中間名「伊莉莎白」,而不是她慣用的名字「喬丹」,因為這樣聽起來「比較像白人」。不少她的朋友也被建議「漂白」她們的名字,放棄會和黑人牽扯上的名字和活動。
「異國風情」難找工作
在美國,這樣的偏見也很嚴重。美國國家經濟局曾發表一份名為《艾蜜莉和克雷格比拉齊夏和賈默好找工作嗎?》(Are Emily and Greg More Employable than Lakisha and Jamal?)的報告,實地研究勞動市場的就業歧視。
這份研究發現:「有白人名字的應徵者只要寄大約 10封履歷就可以接到一次回覆,反觀黑人名字的應徵者需要寄大約 15封履歷才行。」另一份法國研究也指出,帶有「異國風情」非洲名字的應徵者比其他人接到人資電話的機率少得多。
不只在職場,大學也面臨相同問題。英國杜倫大學社會學資深講師波莉芙(Vikki Boliver)就針對英國排名前面的大學做了研究,發現 2010-2012年,只有大約 36%的非白人申請者如願入學,白人則有 55%。
盲選可以解決問題嗎?
英國首相卡麥隆的政策除了公家機關外,像是匯豐銀行、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等跨國公司也適用,還有BBC與NHS。
人資公司CIPD的顧問沃門(Dianah Worman)表示,這個「盲選政策」可以減少人們在招聘新人時無意識下的偏見。
沃門說:「能看到政府、企業還有其他組織承諾終結就業歧視,這點非常鼓舞人心。」、「研究顯示,任何聽起來不像盎格魯-撒克遜人或白人的名字都可能造成問題,人們(因為這樣)被忽略。」
沃門接著說,「盲選政策」在其他國家已經開始上路但還是無法解決問題,除非業主真的了解員工背景更多元對他們有好處,才有可能改善現狀。
英國杜倫大學社會學資深講師波莉芙也說,政府的新政策不是就業歧視的解決之道,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有點幫忙。
履歷表不用寫名字
BBC則在聲明中宣布,盲選新政策會從明年 4月開始施行,應該可以幫忙公司「雇到最有潛力的人」。BBC提到,應徵者會得到一組辨識碼,他們不需要在履歷表上寫上姓名、地址還有電話,更進一步的私人資料會交給負責面試的小組。
除了公家機關,政府也想讓私人企業採用盲選新政策。去年,英國的高偉紳律師事務所(Clifford Chance)把應徵者的畢業學校移除,以免面試官對牛津和劍橋的畢業生印象比較好。
但是,招聘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Recruiters)的負責人穆罕默德(Azmat Mohammed)說:「事實上在下一階段負責面試的還是人,人們得想辦法了解自己的偏見,每個人都有偏見,企業也正在想辦法處理這個問題。」
申請大學也受惠
此外,英國首相卡麥隆也說,負責英國大學申請的機構UCAS在 2017年會採用盲選政策,未來人們在申請大學時不會因為姓名而受到歧視。
革命尚未結束
英國首相卡麥隆在《衛報》上寫到:「對於所有我們通過的法案,歧視仍然存在。歧視已經不像是掛在門上寫著:『黑人不准進入』的牌子(一樣大咧咧),而是變得更無聲更微妙。」
「對於不能進入第一志願大學很失望、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升遷、還有只會錄用符合自己形象,而不敢大膽做點不一樣的嘗試,像是雇用身障人士或黑人青年或女人的組織,你無法用更多法律來改變這些,你只能用更聰明、更創新的方式。」
卡麥隆接著說:「英國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但要到達平等社會的長征還沒有結束。」
除了種族,卡麥隆也誓言打擊性別不平等,表示未來公家機關和私人企業都得提出報告,標明支付給男女員工的薪水還有福利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