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犬貓抵達消費者手裡為止,通常要經過「繁殖者」、「拍賣商」和「寵物店」3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不免產生所謂的「剩餘寵物」。過去,業者大可將賣不掉的犬貓丟進收容所,但2013年9月《動物愛護管理法》修正後,明確規定飼主有終身飼養的義務,使得收容所可依法拒收。於是,守法的日本人開始做起「寵物回收商」這門生意,以收費方式代為處理滯銷犬貓。
回收本身並不違法,但未妥善照料使犬貓衰弱、死亡的虐待案例也不在少數。NHK新聞節目《今日焦點》採訪了一名曾經從事寵物回收業的男子,該名男子以前一邊在寵物店工作,一邊回收犬貓牟利。客戶包括繁殖者和其他寵物店,量大時可能1次就回收100隻不要的狗兒。
還有賣相的狗,男子就在自己工作的寵物店低價轉售;還能繁殖的母犬,就讓牠生幼犬販賣;至於那些不能生的、賣不掉的,男子向記者坦誠並未妥善照顧,他說:「講得白一點,狗狗在我眼中就是錢,牠們在我眼裡就是一張張的『福澤諭吉』。」
另一名過去從事販賣,如今改當寵物美容師的女性則表示:「賣不掉的寵物不但占空間,也得花時間照顧,對寵物店來說就是一個麻煩吧。因為寵物店一定會產生這種無路可走的孩子,沒有回收商他們也經營不下去。」
2016年4月,日本動物福祉協會以虐待動物為由,對某回收商提起刑事告發。該業者飼養了約170隻回收犬貓,環境髒亂無比,許多犬貓未獲得應有照顧,奄奄一息地躺在籠內。根據業者的帳簿,回收1隻狗兒約可收取數萬日幣的利潤。
男性業者宣稱自己是在拯救那些原本就死路一條的生命,他告訴記者:「我只是不喜歡牠們被殺,才會幹這行。讓那些早就該死的狗兒,放在我這兒等死也好嘛,我也沒做什麼壞事。能不幹這行的話,我也不想幹呀,可就一堆人要我別停嘛。」
東京大學榮譽教授林良博指出,日本目前的寵物銷售模式就像是滋養回收商的土壤。紀錄片導演森達也認為,嚴懲或撲滅惡質回收商或許很簡單,但也可能導致收容所的安樂數量增加,或是孕育出另一種回收機制。問題的根源仍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產生「大量廢棄」的結構問題,這種販賣模式並不適合有生命的犬貓。
延伸閱讀:《希臘咖啡廳 打烊後招待流浪狗入住》
《全球10大貓奴聖地》
《日本人愛狗極致:買保險、送安養》
更多台灣動物新聞網精彩內容:《日本棄犬山 囤狗400隻橫跨 35年》
《日本寵物業怎規範?自律第一》
《停賣活體犬貓 桃園彩虹魚改推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