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RTZ》報導,史丹佛大學做了一項研究,發現男女性在共同進行一項簡單任務的時候,大腦活動出現不同路徑,他們認為這是男女性的天生差異。史丹佛認知心理學家 Joseph Baker 表示,「大腦活動的不同可以解釋男女性在基礎認知策略上的差異,但這項研究最令人驚訝的是行為結果的差異。」
簡單來說就是,男女性會使用不同的方法,譬如男性專注在多工,女性會解讀他人的行為,來達到共同目標。其他研究顯示,男生與同性合作表現,會比女性與同性合作更好,但這都是基於被動的腦部掃描,而這項新研究是基於讓受測者實際參與合作案來追蹤腦部活動所取得的資料分析,同樣也證實了這個結論。
這項研究是讓超過 200 個受測者以成對方式參加一個簡單的、需要合作的任務,在沒有告知對方前提下同時按下按鈕,在男性受測者中,他們的腦部右邊前額葉皮層得到更多血氧,這個部分掌管多工,而在女性受測者,血氧流向連結社會機體線索的大腦右顳區。
雖然很難說這些大腦區域在具體任務上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但這是了解不同性別在一起做事時的差異的第一步。研究人員發現,同性的組別在實驗中的表現很相似,而同是男性組別,或混男女的組別同時按下按鈕的次數,比同是女性的組別多。
但這項研究仍然無法斷定性別對合作的影響,就算是採取近紅外線掃瞄受測者的大腦獲得及時的血液監測,因為只能觀察大腦最外部的皮質層,所以研究仍然很表面。此外,受測者只參與一項任務,很難放大到現實生活中的工作關係。
研究人員表示,「這不是說哪個性別一起合作比較好或是不能合作,而是證明他們合作時的差異而已」。不過,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發現可作為了解如何改善團體動能的第一步,也可以藉此方法找到最有效的配對。
報導指出,這不是第一份研究關於工作方法的性別差異,中國師範大學也有研究證明男女性大腦神經活動的不同,但研究人員認為這也可能跟文化有關,因為文化有可能會影響社會認知。無論是文化因素或是天生,男女性來自不同星球的說法是一點也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