詢問幾位台西沿海的魚塭主人皆不知其位置所在,只知道自己所在的區域已停止開發。根據台灣工業用地供給與服務資訊網2007年資料記錄,範圍從濁水溪南岸向南延伸三十二公里,東西距離三至四公里,面積龐大的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於1990年開始規劃,次年核准編定開發(台(80)經字第二零八三七號函)。
原規劃麥寮、台西、四湖、新興四區,總編定面積達一萬七千兩百餘公頃。預計引進石化、煉油、煉鋼、電力及相關中下游產業。但後續報章雜誌報導顯示目前只有麥寮六輕區兩千兩百三十三公頃已開發使用,其他三區陸續取消、暫停開發。
2004年有國光石化科技公司與台塑鋼鐵公司兩家大企業,表示有意願進駐新興區與台西區部分,並先後向經濟部工業局提出千億元以上的開發計畫,當時任內的經濟部長何美玥宣布為爭取最大經濟效益,兩項計畫並行,並期待其帶來國內製造業產值的十分之一,相當於每年一兆元產值。但在一連串紙上作業,以及環保團體的對抗之後。兩家公司分別轉移到越南、彰化縣大城鄉。此區域就此閒置至今。
新興工業區原定填海面積九百九十一公頃,目前造地兩百八十三公頃,耗資一百億元後停止填土。工業局在2009年六月十日公開以現狀土地標售(公告發文字號:工地字第零九九零零五九一八八一號),但乏人問津。在台西區未經改變的養殖場風景之外,新興區地景成為一個令人乍舌的證據,一項過度樂觀、經營失敗的國土改造計畫夭折之證據。
通向大海的路,唯一一條通往新興工業區的路陸橋,在Google地圖網站上的衛星顯示通往一塊長方島嶼,沒有建築物也沒有道路,只有稀疏的荒草還有廣大的黃色沙土。現場通往新興工業區的陸橋已封閉,由鐵皮屋與鐵柵門擋住,有保全人員看守,禁止進出。要不是看見旁邊已褪色的預定地資料牌,才確定此地的存在。從旁邊的海堤與蚵筏子碼頭遠眺,可略窺其一角,這一角伸延在近海上,所能見也只有沙土丘及消波塊。它們已經在這裡靜置了四年。
衛星地圖上顯示在通往新興區的道路入口旁邊似乎有建築物存在,本以為是已經蓋好的部分廠房建築或入口指標、入口意象。但在2010年十二月七日看到現場正在挖土施工,並沒有建築物的蹤跡。詢問附近的海巡人員表示該地將來可能開發成生態公園。
在未能證實的情況下,讓人推測是否將是附近經營不善、人煙稀微的台西海園的延續?在經濟部工業局網站上的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介紹中,「環保景觀」項目中,「環境效益」子項目中列舉了「本工業區之開發可提高沿海地區現有土地利用價值,減少養殖業抽取地下水,有助緩和地下水鹽化及地盤沉陷現狀。」而原計畫進駐工業高汙染、高耗能的事實是這美好願景中不會被提及的。
台西當地的居民在談話中抱怨冬季季風吹來時每天都會聞到六輕的味道,淹水、地層下陷問題還是不見改善的情況下,養殖活動也因汙染產生困難。近幾個月受到社會關注討論的「守護白海豚」事件,眾矢之的就是從新興區轉移到彰化大城的國光石化。
在守護大城濕地的環保團體與國光石化的激烈對峙之外,我們會想比起這裡變成一個工業污染毒窟,也許這樣停止開發的寂靜較好?但來自納稅人的一百億元就讓它這樣毫無用處地漂在大海上?那跟沉到海中有何不同?
根據2009年三月十日聯合報記者李梓銅於台西的報導,縣長蘇治芬指示建設、教育、文化等單位組成小組,以生產、生態、生活為概念為策略對新興區進行再改造。矛盾的是工業局在同年六月公告標售土地希望招到民間工業進行開發,任何策略施行前還要通過工業區土地編列解除這一關。而在已花費的巨額資金與未實現的輝煌計畫願景相較之下,雲林縣政府目前以「親水休閒」為方向的構想更顯得天真、輕浮。
如何看待一座造價一百億的「風箏之島」?就像《格列佛遊記》中的飛行島,離島式基礎工業區以新興區為表徵,在雲林縣綿長的海岸線上投下一大片令人厭惡的陰影。複雜的環保問題、經濟問題、行政制度、企業角力.....等等問題仍有待解套。
蚊子館小檔案
雲林縣離島式基礎工業區新興區
設施地址:雲林縣台西鄉五港村海岸線以西三百公尺外海上
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
管理機關:雲林縣縣政府建設處
建造日期:1990年開始規劃,1998年五月開始動工,原定填海面積九百九十一公頃,目前造地兩百八十三公頃,2004年暫停施工,2009年工業局土地招標公告顯示停止施工。
建造經費:約一百億元
延伸閱讀:《台灣閒置公設系列》
《德國二度對奧運說NO 市民:「錢要用在其他問題上」》
《國際賽事誤導你的7件事》
編註:希望更了解姚瑞中和LSD團隊成果的朋友,推薦至:
01 “失落檔案社會室”
02 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
03 本文在2015/06/24取得姚瑞中老師同意刊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本文為地球圖輯隊 x 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攜手合作---
出版團隊介紹:
LSD(Lost Society Document,失落社會檔案室)
全名為「失落社會檔案室」,為一臨時性組織,是由選修姚瑞中老師一堂課的學生組成,以一學期時間返回故鄉進行攝影踏查與書寫。參與第四集的成員有五十位,以師大美術系同學為主,也有馬來西亞、大陸、澳門等學生加入,另有台大、政大、台藝大、世新、台南等大學同學自願參與,許多學生都非本科生,他們以有限裝備與無限熱忱走訪全國各地,自2014年三月至七月的五個月內,過濾出一百件閒置或低度使用的案例及幾處活化例子,透過生動文字敘述與現場照片,呈現出全球化社會發展的特殊在地現象,以公民參與方式提醒社會大眾,並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參考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