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賽事誤導你的7件事

上周四,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聖保羅的體育場中,因為全人類等了4年的世界盃再度降臨,而由巴西對克羅埃西亞的開幕戰也是精采萬分。當球場上的球員和粉絲們齊聲高唱國歌,或是整座城市為了進球激動萬分時,你不難體認到這真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場國際賽事。

文章插圖

但是這份世足熱也不斷被巴西各城出現的示威聲浪打斷,巴西人其實已經談論了世足賽的花費有一年之久。儘管巴西總統羅賽夫(DilmaRousseff)和國際足協FIFA不斷鼓勵全民參與世足賽,但真相是大約有61%的人認為這項賽事對巴西是個負擔。

在這樣的氣氛下,也有人開始提出巴西世足賽是國際賽事的「轉捩點」,因為巴西不斷出現的示威抗議,讓主辦單位重新思考未來的競賽是否仍要有這樣的規模和花費。

一直以來,各國政府在承辦國際賽事時,總會用一些「迷思口號」來說服大眾接受,告訴大眾國際賽事對主辦國有好處,但其實不然,花費鉅資的國際賽事像是世界盃,其實藏有許多不能說的秘密。

駐倫敦記者米蘭娜(Milana Knezevic)在Mic.com上分享她對國際賽事的觀察,其中用來誤導你的7件秘密如下:

誤導1:國際賽事對經濟有幫助

就在世足賽開踢前幾天,巴西總統羅賽夫表示這次的賽事「替巴西的經濟注入數十億元,還帶來工作機會」。

經濟效益一直是舉辦競賽時常拿出來討論的話題,各國領導人也常用這樣的說法和大眾溝通將會付出的高成本,但根據數據顯示,賽事對經濟其實沒有甚麼太大幫助。

根據經濟學者馬特森(Victor Matheson)表示,國際賽事對經濟的好處可說是零,他認為就算真的有什麼獲益也不夠彌補付出的成本。

例如2014年俄國冬奧花了500億美金,這是奧運史上最貴的一次,但歐洲重建和發展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觀察,這項賽事其實沒幫到俄國的經濟什麼忙。

同樣地,再往前看,2002年日本舉辦世足賽後,對當地疲軟的經濟沒有太多幫助;2006年德國世足賽就算有獲益,卻也只持續了幾周。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這些賽事的迷思,可以看看《足球經濟學》(Soccernomics)這本書,作者Simon Kuper和Stefan Szymanski談論舉辦世界盃足球賽就像是種「社會共有的幸福感」,但總歸來說,「舉辦運動賽事其實根本不會讓你變富有」。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誤導2:國際賽事和政治圈無關

當一項國際賽事將展開時,人們就會再度提到「把政治和運動分開」的說法,但現實情況是,國際賽事長期以來就是政治發聲的平台,你想想看,近期巴西不斷出現的示威抗議就是最好的例證。

國際研究奧運中心的負責人佛西斯(Janice Forsyth)就表示,國家想主辦國際賽事其實跟運動沒有甚麼關聯,因為「競賽其實是把主辦國最好的一面呈現給投資人的時機點」。

例如2008年北京奧運,當時盛大的開幕儀式就被認為是中國政權想趁機傳達他們的理念給全世界。

中國著名的藝術家艾未未,他就是奧運場館「鳥巢」的設計者,他本身對奧運的宣傳就感到相當不認同,他說:「我厭惡人心會被宣傳行銷影響,這就像是你並不符合現實,卻要去捏造出甚麼東西,你誤導大眾,讓他們忽略真正該討論的事情,這對每個人都不好。」

文章插圖

誤導3:國際賽事不用全民買單

讓巴西民眾如此憤怒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巴西政府用來主辦世足賽的110億美金中,有30億元來自納稅人的錢,雖然官方說修建場館的資金是私募得來,但這項賽事的絕大部分資金全是來自納稅人的口袋。

佛西斯就說:「奧運賽事讓大家成了輸家,因為就是公共大眾為這些賽事買單」;以2010年南非世足賽來說,當地花了50億美金主辦賽事,最後也只得到5億美金的收益;倫敦奧運的超支也同樣備受質疑是否真的值得。

在《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中,凱(John Kay)就指出「錯估(國際賽事)的成本和收益,就像是在一個異質的大眾間出現共通流行病」,所以,俄國冬奧或是北京奧運──兩個可信度低落的政府──他們的巨額花費或許就不難理解。

佛西斯認為,最適合主辦國際賽事的國家就是那些獨裁國家,因為當地的政府可以把人民的資金拿來使用,但這些國家卻選擇不要用人民的錢來讓奧運成功。」

文章插圖

誤導4:國際賽事人人都可參加

通常,大型國際賽事都會獲得全世界的支持和慶祝,但對主辦國的民眾來說,卻不是那麼回事,當地人往往發現他們自己因為買不起票而無法參與自己國家辦的競賽。

2014年巴西世足賽來說,當地民眾的入場票價可以高達150美金(折台幣約4,445元)以上,就算是便宜的票對貧窮的巴西民眾來說也一樣是難以負擔的天價。

例如里約熱內盧的馬拉卡納體育館(Estadio de Maracana)為例,這座知名的體育館為了世足賽進行翻修,當地貧民區的民眾在紀錄片中就談到場館內的設置,他說:「(馬拉卡納館內)原本設計最低層的地方就是票最便宜的位置,但自從翻修改掉了這個部分,窮人們沒辦法進去看比賽。馬拉卡納體育館成了菁英分子的天地,窮人們被屏除在外」

更讓人挫折的是,體育館內的最佳觀賽位置全包給了企業贊助商,但這些人往往連出現都沒有,像是在2010年南非世足賽的時候,你就可以看到數千名穿著黃衣的自願者坐在那充數。或是北京奧運,當時也傳出中國當局為了讓場面好看,還用巴士把人載到體育館。

文章插圖

誤導5:國際賽事對全民都有好處

國際賽事常見的說法之一,就是各種相關建設、花費會對當地民眾的未來有好處,但這只是藉口,例如《足球經濟學》書中,就以2012年倫敦奧運為例,其中談到:「如果你想要更新一個貧困的街區,就直接更新它吧,像是蓋漂亮的房子或建鐵路…就算你想蓋座游泳池或把倫敦的鐵路增建更多條,這都比主辦奧運還省錢。」

這其實是真的,倫敦奧運當時做出許多改變市容的承諾,像是要把倫敦東區(East End)好好整頓一番,當然這從某種程度上來看也確實發生了,但更多的是,後續開始有聲音講到當地的失業率沒有轉好,國會中的報告更點出英國的經濟並沒有因為這場賽事得到公平的回饋。

在看到其他國家,北京奧運的鳥巢,或是南非世足賽的新建場館,在賽事結束後那年都沒有再重新用到其他地方。此外,世足賽結束後,南非開普敦體育場的場館維運費和賽事收益一比出現了4:1的差異。以今年巴西世足賽來說,當地雖然有長久的足球傳統,但是新增建的4座體育館所在地,並沒有指標性的足球隊在當地可進一步使用。

文章插圖

誤導6:國際賽事沒有照計畫進行時也不會傷到人

巴西世足賽開幕前,就不斷有報導指出當地場館沒有如期完成,直到開賽前數周、甚至是數天前,都可以見到工人忙著趕工。5月時,巴西就傳出工人為了如期完成場館發生意外,釀成8名工人死亡。同時間也在趕工的2016年里約奧運場館,現在也已經被貼上「最糟」的標籤。2004年雅典奧運時,就在開幕前一晚還能見到趕工作業正在進行。

但要說到什麼案例是近幾年最糟時,莫過於印度在2010年舉辦的大英國協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s),當年不斷傳出強制驅離、環境傷害、建造時程延誤、童工、票賣不出去…等等醜聞,也因為太多負面消息甚至有人替這場賽事的醜聞建了《維基百科》頁面。

文章插圖

誤導7:國際賽事的主辦單位是可以信任的

巴西傳奇足球員羅馬里歐(Romário)在世足賽開始前,曾談到世足賽期間,巴西總統羅賽夫就不再是總統了,而是統籌國際足協的人,也就是這句話,恰好把大型國際賽事所有的問題點出來了。

國際足協(FIFA)對主辦賽事的國家有相當的影響力,像是他們對巴西世足賽法規或是南非的法院都展現了影響力,這其實很讓人憂心,在運動管理評論一文中,作者皮爾可(Roger Pielke Jr.)就點出FIFA這個組織「沒有任何階層管理系統可言,也沒有大眾可信度,就連經濟管理上的信任度也相當低」。

基本上,FIFA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且他們還不用對任何人解釋。這其實已經相當糟糕,但他們一直想讓組織內的營運得到控制,卻又無能為力時也只是讓情況變得更糟,近期2022年卡達世足賽收買主辦國對手的消息也不過是他們負面新聞的其中之一。

再看到國際奧委會,他們也沒有比FIFA好很多,例如2002年時美國鹽湖城冬奧就傳出收買的消息,也因為這起事件讓奧委會重整了組織。

今天不管是國際足協還是奧委會,雙方都希望在自己主辦的賽事中得到巨大的獲益,但他們都無法想出能確實讓成本降低的辦法。

​經濟學者馬特森就解釋,「FIFA或奧委會都不在乎他們今天在俄國冬奧花了510億美金,或是在巴西世足賽花了140億元,因為這些錢都不是他們要付的。」

編註: 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原作者米蘭娜(Milana Knezevic)是一位挪威裔波士尼亞人,目前於倫敦工作,她熱愛足球和流行音樂,發表過不少個人評論在Mic.com站上。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