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30多個島嶼組成的小笠原群島,位於東京南方約1,000公里,自古從未與大陸連接,動植物必須憑藉風力、海潮,或像鳥類自行飛到島上。小笠原在如此奇特的環境下,演化出大量獨一無二的特有種生物;另一方面,因為島上原本沒有肉食哺乳類,導致動物缺乏警戒心,對貓咪毫無防禦力。
貓咪是優秀的獵人,亦被稱為最強外來種。1830年,人類進駐小笠原,將貓咪帶到島上。戰時島民被迫遷離,貓咪為了求生,開始捕食野鳥;戰後,島民不關窗的放養習慣,加上層出不窮的棄養,使得1969年被指定為國家自然紀念物的特有種紅頭黑林鴿(Columba janthina nitens)數量一度減至40隻,幾近滅絕。
2005年春天,鳥友在母島南端的南崎海岸發現大量長尾水薙鳥(Puffinus pacificus)羽毛殘骸,疑似遭到攻擊。此外,有人指稱2004年起就未見到長尾水薙鳥在該處築巢,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小笠原自然文化研究所」遂架設監視器調查,果真拍到貓咪捕食白腹鰹鳥(Sula leucogaster),證實南崎的海鳥繁殖地已瀕臨毀滅。
小笠原過去亦曾捕捉約390隻貓咪,但僅限村落周邊,且結紮後就放回。2005年因為這張捕食照,環境省、林野廳與東京都等決定捕捉山裡的野化貓;話雖如此,父島和母島的居民僅2,500人,實在無力收容或送養,似乎只剩安樂一途。
小松院長把麥可的籠子放在醫院人來人往處,先讓牠熟悉人類。員工每次經過,就跟牠說說話,或用原子筆逗牠玩,約莫兩個月,麥可就願意讓人抱了。透過日常生活接觸,給予貓咪安心感,讓牠們自然寵物化,這就是「小笠原流貓咪軟化術」!
從2005年6月至2017年2月為止,已有600隻小笠原的野化貓在東京重獲新生。環境省亦將麥可的故事製成繪本《島貓麥可的大遷徙》,向民眾宣導貓咪室內飼養的重要性。
隨著野化貓移出、在繁殖地設置防貓柵欄,長尾水薙鳥已於2006年回南崎築巢,謹慎的白腹鰹鳥則於2014年重返。一度減至40隻的紅頭黑林鴿,2016年也恢復至600隻。
2013年,父島的野化貓減至約10隻,但2015年又增加為30隻左右;母島目前估計還有近200隻野化貓,仍需持續捕捉送養。「野化貓搬家大作戰」只是對症治療,唯有每位飼主替貓咪結紮、植入晶片,並將貓咪在室內終養到老,才能避免牠們離開人類管轄後造成生態災難。
延伸閱讀:《為什麼貓咪會帶死掉動物回家?》
《學者:貓咪眼中的你只是隻巨貓》
《犀牛角貿易重返南非市場 利弊雙方各執一詞》
更多台灣動物新聞網精彩內容:
《野貓成為世界遺產認證絆腳石》
《保育琉球兔 德之島貓咪全結紮》
《貓鼬除蛇失敗 日政府每年花3億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