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一切的百科全書
近日,中國當局宣布邀請超過 2萬名來自各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學者,要打造中國第一部囊括「所有事物」的線上百科全書,預計書中會包含超過 30萬則條目,每則條目大約會搭配 1,000字上下的說明。
撰寫完成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規模將相當於《大英百科全書》的兩倍,和中國版的《維基百科》規模則差不多。
不是一本書 而是一座文化長城
《中國大百科全書》執行總編楊牧之說:「《中國大百科全書》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座文化長城。」楊牧之提到,這項編纂百科全書的計畫將會遵循中國出版集團的出版方針,且該計畫「一定得有中國特色」,成為「中國文化和科技發展的象徵,中國也想透過這項計畫擴大國際影響力」。
總編:小心《維基百科》
此外,楊牧之表示中國目前正受到國際上的壓力,當局認為有必要盡快編寫一本自己的百科全書「好帶領大眾與社會」。他也把《維基百科》當作對手,提醒大眾要小心《維基百科》。
目標在超過 而非趕上
楊牧之說:「讀者認為《維基百科》具權威性、內容正確,且它以『人人都能編輯的自由百科』為標榜,這點很吸引人。」
「但我們有全世界最大最高品質的編輯團隊...我們的目標不是趕上《維基百科》,而是超過它。」
符合習近平的領導路線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表示,透過劃時代的資訊科技,《中國大百科全書》將用全新風貌面對讀者,書中會展現中國最新的科學和科技發展、推廣歷史遺產、增加文化軟實力以及加強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這些都符合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領導路線。
敏感條目查不到
目前在中國登入《維基百科》,大部分有關科學和科技的條目都看得到,但只要鍵入像是「達賴喇嘛」、「習近平」等敏感字眼網頁就會呈現無法連上伺服器的畫面。
還有其他民間對手
除了和《維基百科》競爭,《中國大百科全書》還有民間對手百度與奇虎 360,許多中國用戶都會上這兩個網站查找資訊。
並非由大眾編寫 公信力受質疑
此外,《中國大百科全書》和《維基百科》最大的差異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並非由大眾編寫,批評者認為這種方式有問題。
「《維基百科》歡迎所有使用者挑戰和編輯每則條目的資訊,」國際特赦組織中國研究員派翠克潘(音譯,Patrick Poon)表示,反觀《中國大百科全書》只有受邀學者有權編寫,這點讓該百科全書的公信力受到質疑。
「編寫這本相對封閉的百科全書,再加上中國的防火長城,更加剝奪了中國人民接觸資訊的自由。」
「這是中國企圖打造自己版本歷史事件的範例,尤其是針對那些發生在當代中國的歷史事件。」
打造平行數位世界
人權觀察組織中國研究員王瑪雅(音譯,Maya Wang)提到,中國過去就有操縱資訊引導輿論站在自己這一邊的歷史:「編寫線上百科全書和中國政府打造平行數位世界的行動一致,在這個數位世界中被審查過的資訊和平台才能蓬勃發展,而和它們相對應的自由版本則被禁止。」
2011年就批准
雖然《中國大百科全書》近日才傳出要在明年上線的消息,但早在 2011年中國國務院就批准了這項計畫。
乘載學者的民主夢
回顧歷史,《中國大百科全書》紙本版從 1970年代開始編寫,當時這本百科全書曾經乘載著中國學者嚮往民主的夢想。
當年提出編寫計畫的學者都是一時之選,他們都曾在文革時期被監禁或下放勞改,正因為有這段經驗,他們認為百科全書是一種可以啟迪民智的方式,把知識和現代科技帶給人民,避免類似的災難再次上演。
歷時15年問世
1978年,上百名科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和作家都參與了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的計畫,歷時 15年這本百科全書才在 1993年問世,全書共有 74卷。
遭當局嚴密審查 刪去敏感資訊
然而,雖然學者們抱著民主的希冀在編寫《中國大百科全書》,這本書卻受到中國當局的嚴密審查,導致某些條目因為政治因素而被刪除或扭曲。現在,外界也開始擔心《中國大百科全書》線上版會面對一樣的問題。
揚棄舊有政治框架 順應潮流尊重歷史
獲邀編寫線上《中國大百科全書》、現居美國的中國歷史學家黃安年表示,「舊有的政治框架」應該被揚棄。他說:「原本的系統已經太過時了,新版百科全書應該順應 21世紀的發展潮流,尊重歷史和面對未來。」
「我認為有必要強調世界經濟、政治民主和文化多元的全球化。」
網路管制最嚴格
根據統計,中國目前有超過 7億名網路用戶。2015年美國智庫自由之家調查了全球 65個國家後發現,中國的網路使用政策限制最嚴格,在網路自由度排名上甚至比伊朗和敘利亞的排名都來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