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互傳「色情簡訊」
周一(26),一篇刊載在《美國醫學會兒科期刊》(JAMA Pediatrics)上的研究報告,就針對青少年間的「色情簡訊」(Sexting)現象做了深入的研究。
帶領研究的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兒童發展學博士麥迪根(Sheri Madigan)和她的團隊收集了有關青少年發送「色情簡訊」的資料,最後選出了 39篇品質優良的相關研究來討論。
年紀最小的只有11歲
這 39篇研究包含了 11萬380名青少年的資料,這些青少年都小於 18歲,年紀最小的甚至只有 11歲,而他們分布的區域包含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南韓和南非。研究的時間則散落在 1990年 1月到 2016年 6月之間。
究竟,研究團隊發現了什麼青少年「色情簡訊」的現象呢?
一、將近15%的青少年發送過「色情簡訊」
在 34篇研究包含的數據中,平均有 14.8%的青少年發送過「色情簡訊」,換算下來也就是每七名青少年中,有超過一人發送過自身帶有性暗示或裸露的圖片、影像或文字。
二、超過27%的青少年有收過「色情簡訊」
這樣的數據相當於每四名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收過「色情簡訊」,然而為什麼發送和接收「色情簡訊」的青少年比例有差別呢?研究人員表示,這反映出發送「色情簡訊」的青少年可能一次發送給好多人,也有可能是受訪青少年避重就輕,認為承認自己有接收過「色情簡訊」比揭露自己有發送過來得安全。
三、「色情簡訊」越來越普及
受訪時間越接近現在的青少年,有越高的可能表示他們曾經發送或接收過「色情簡訊」。
四、每八名青少年中將近有一名會在沒有取得同意下,轉寄「色情簡訊」
在研究人員精選出的 39份研究中,有 5份統計了青少年在沒有取得對方同意下,轉寄「色情簡訊」的比例,結果平均有 12%的青少年承認他們有轉寄過。研究人員認為這個比例「需要特別關注」。
五、男女生傳送和接收「色情簡訊」的比例差不多
研究人員表示:「媒體常常會將少女描繪成寄送『色情簡訊』的人,而少年則是要求對方寄送的人。」然而,數據顯示不是這麼一回事。
擔心不寄會有壞下場
但是,研究也點出女性和男性相比,可能會承受更多必須要寄送「色情簡訊」的壓力,這些少女擔心如果不寄送「色情簡訊」會有不好的下場。
把焦點擺在「不要傳」,而非「不要索取」
沒有參與研究的心理學家達摩爾(Lisa Damour)表示,當人們在告誡青少年不要亂傳「色情簡訊」時,大家傾向警告不要傳,而沒有警告青少年不要跟別人要「色情簡訊」,而這常常會演變成告誡少女不要寄色情簡訊給男孩。
「男孩進攻—女孩防守」
達摩爾說:「我們的重點向來擺在要人不要寄,而非要人不要要求『色情簡訊』,這點凸顯了我們真正該解決的問題。」
「我們接受並延續了『男孩進攻—女孩防守』的框架,因為這種框架就像空氣一樣瀰漫周遭,幾乎令人無法察覺。」
六、智慧型手機是傳送「色情簡訊」最受歡迎的媒介
研究人員表示:「智慧型手機是一項可以帶著走的便利科技,可以讓人即時、快速且看似私密的交流。」有的app也加強了這種私密交流的印象,讓分享和刪除「色情簡訊」變得更簡單。
10歲就有智慧型手機
此外,青少年擁有智慧型手機已經不稀奇。2016年,青少年平均獲得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的年齡已經來到 10歲。
成為性勒索的工具
然而,在「色情簡訊」的世界中危機重重,如果是情侶間私下互傳不外流的話還好,但怕就怕在私密照外流,成為他人性勒索的工具。
以為很安全 沒想到會被散布
此外,帶領研究的麥迪根博士說:「青少年有時會認為這些他們在用的app很安全,但事實不然,孩子們沒有清楚了解因果關係。」
「當他們寄出一張照片時,他們可能沒想過要拿回來,或瞭解這張照片的去留全由接收者決定。」而「色情簡訊」最大的隱憂就是散布,要是這些含有色情或裸露的私密照與文字被散布,會對被散布者產生嚴重的精神壓力。
家長該如何跟孩子討論?
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家長可以就以下三點和孩子們溝通:
一、早點用比較廣泛的問題問孩子,藉此了解孩子對「色情簡訊」的瞭解到哪裡,像是可以問孩子:「你有聽過『色情簡訊』嗎?」
二、用適合孩子年齡的語言來舉例,對於「色情簡訊」可能會造成的結果要具體地點出來。麥迪根博士說:「家長需要積極主動,而非被動。」
三、提醒家中的青少年自己的價值,讓他們知道被迫發送「色情簡訊」並不是證明愛情的方式。麥迪根博士說:「如果你很早且常常跟孩子談起這個議題,當問題出現時,孩子知道他們可以找家長跟家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