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回到75年前 諾曼第登陸那一天
1944年6月6日,同盟國的軍隊登陸位於法國北部的諾曼第,和納粹德國展開一場殊死戰;75年後,《美聯社》攝影記者卡姆斯前往當時被諾曼第戰役洗禮的地點,用鏡頭記錄下今昔對比。


圖為有「血腥奧馬哈」之稱的奧馬哈海灘,當時盟軍搶灘時在這裡與納粹德國軍隊激戰,造成 2,500人死亡。現在,這裡一片平靜,偶有觀光客來此散步。
美聯社/達志影像回到1944年的諾曼第
戰艦、轟炸機、廢墟、難民,如果你回到 1944年的諾曼第(Normandy),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幅場景。當時,同盟國的盟軍希望能從諾曼第這個破口,一舉將步步進逼的納粹德國給擊潰。
時間回到現在,諾曼第的小鎮和海灘平靜無波,在歡慶和平的同時當地人也準備歡迎前來紀念諾曼第登陸滿 75周年的退伍老兵。趁著這個機會,《美聯社》攝影記者卡姆斯(Thibault Camus)也重新造訪了當年諾曼第登陸時的海灘和被破壞的村落,企圖尋找當年盟軍在戰爭中掙扎的痕跡。
「D-Day」搶灘登陸戰
1944年6月6日,諾曼第戰役正式揭開序幕,來自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戰艦沿著諾曼第海岸一字排開,盟軍開始在奧馬哈海灘(Omaha Beach)上搶灘。與此同時,納粹德國則在海灘上設置了重重阻礙,盟軍的戰鬥機則在天上待命。
現在,來到當時戰況最激烈、盟軍有 2,500人陣亡的「血腥奧馬哈」,你看到的是綠色小丘和一片乾淨柔軟的黃沙,海浪則輕輕拍打著岸邊激起白色的小浪花。兩名遊客的身影在廣袤的沙灘上成了如黑點一般的點綴。


1944年7月23日,在法國諾曼第聖洛鎮可以看到蓋著美國國旗的屍體就在壕溝的上方,原本的天主教堂屋頂遭到破壞,盟軍們則拿著機關槍在壕溝中待命。現在,原址鋪上了平整的柏油,再也看不到壕溝的原貌。
美聯社/達志影像

1944年8月8日,一名美國大兵正在和一名法國平民聊天,他們身後就是法國重要的歷史遺跡──聖米歇爾修道院。現在,這裡每天都有大量的觀光客前來參觀。
美聯社/達志影像

1944年8月,英國大兵靠著鋼樑度過底下不穩的廢墟,一旁就是被破壞地亂七八糟的教堂。現在,從教堂的外觀已經很難看出這裡曾有一場大戰。
美聯社/達志影像

在聖伊萊爾-迪阿庫埃鎮(Saint-Hilaire-du-Harcouet),有兩座塔樓的聖伊萊爾教堂(St. Hilaire Church)是戰時僅存的建築之一。戰後,人們沿著聖伊萊爾教堂重建社區,現在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磚房還有一間標榜「會說英文」的保險辦公室。
美聯社/達志影像

諾曼第戰役盟軍轟炸機發起的大規模轟炸讓成千上萬的居民躲了起來,一直到 1944年7月納粹德國被趕出拉艾-迪皮鎮(La Haye-du-Puits)後,當地居民才敢小心翼翼地重返家園,用手推車推著他們的家當緩緩經過原本有著玫瑰花窗的天主教堂,這座教堂在戰爭的洗禮下活了下來,現在外圍種著朝氣蓬勃的橘黃花叢。
美聯社/達志影像

1944年6月,美國大兵們通過了聖瑪麗-迪蒙鎮準備挺進被納粹德國佔領的法國區域,一旁的紀念碑如今成了悼念在二戰中犧牲的生命。
美聯社/達志影像希望這是最後一次
自羅馬時代以來,諾曼第常常成為各方勢力衝突的戰場,1944年經過聖瑪麗-迪蒙(Sainte-Marie-du-Mont)鎮的大兵們可以看到一座紀念碑,這座紀念碑專門建來悼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喪命的小鎮居民。
時至今日,這座紀念碑被翻新成紀念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犧牲的民眾,這座小鎮希望這將是它們最後一次翻新這座紀念碑。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