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AH MUAH」向法式吻頰禮說再見

對法國人來說,見面行吻頰禮就跟喝水一樣自然,這是日常生活中表達友善的打招呼方式。然而,因為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當局不得不呼籲民眾不要行吻頰禮,這可讓法國民眾感到好不習慣。

文章插圖

隔離逐步解禁,那「吻頰禮」呢?

隨著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趨緩,法國也開始逐步解禁,允許民眾戴著口罩到戶外活動,商店和學校也紛紛重新開放。然而,代表法國文化的「吻頰禮」(la bise)卻還在禁止之列,這也讓在隔離結束後好不容易看到親友的法國民眾難以適應。

今年 30歲、擔任公務員的費麗(Fily)說:「我們就是有股本能要行吻頰禮,但我們得阻止自己,這樣做很難。」

究竟,這種見面互吻對方臉頰的禮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進入法國的呢?

文章插圖

吻頰禮從哪裡來?

最早,親吻的傳統來自羅馬人,他們將吻分成三種:愛之吻(saevium)、宗教之吻(osculum)以及禮貌之吻(basium),這裡的禮貌之吻就是吻頰禮的前身。然而,在羅馬人將親吻的傳統帶入歐洲後,14世紀蔓延歐洲的黑死病讓這個傳統消散,一直到 20世紀才開始復興,並且從至親、摯友擴張到泛泛之交,全民都把吻頰禮當作打招呼的一種方式。

法國社會學家皮卡德(Dominique Picard)表示,數十年來,法國社會更可以觀察到「親吻通膨」現象,也就是人人幾乎見面都會行吻頰禮。

法國是接觸文化

除了歷史的因素,還有什麼原因讓吻頰禮深植於法國社會呢?

法國人類學家布雷頓(David Le Breton)說,吻頰禮給成人一個重要的機會,可以與他人產生親密的關係。布雷頓進一步解釋道:「小孩往往能得到來自大家無數的吻,但大人不是這麼一回事。因此,吻頰禮可以成為表達喜愛、友誼或尊重的機會,這也包含了一定程度的親近。」

對法國社會學家皮卡德來說,吻頰禮在法國這麼受到歡迎,與法國人享受人際接觸有關。皮卡德說:「你可以把文化分成兩種,一種是接觸文化,一種是非接觸文化,法國鐵定是接觸文化。」

文章插圖

要親幾次才對?

然而,因為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法國衛生部長韋朗(Olivier Véran)在今年三月公開要大家不要再行吻頰禮。對某些不懂吻頰禮、老是被吻頰禮搞得暈頭轉向的外國人來說,這或許是個好消息。

每個地方都不一樣

在法國,每個區域都有不一樣的吻頰禮傳統,像是行禮的次數就不一樣,有個網站還靠著全民投票來統計法國不同區域吻頰禮的次數,結果發現從 2次到5次都有。

舉例來說,最常見的吻頰禮是兩次,一邊臉頰行一次。至於,為什麼各區域會有不同呢?社會學家皮卡德說:「我不覺得我們會知道為什麼我們在某個地方親那麼多次,但在另一個地方次數又不一樣。」

「有時,在各村落間吻頰禮的傳統也不一樣,這深植於區域文化之中,這點正證明了吻頰禮是個非常古老的傳統。」

其他人則推測,次數的多寡可能與熱不熱情有關,像在巴黎通常吻頰禮只行兩次,但對於熱情的鄉村人而言,多親幾次就能做出和巴黎的差別,因此四次也不嫌多。

從哪一邊開始親?

通常,是先拿自己的右臉去貼對方的右臉,不過要是今天場景換到義大利,就是先拿左臉去貼對方的左臉了。

文章插圖

沒有吻頰禮的現在

無論如何,在沒有吻頰禮的現在,法國該怎麼辦呢?

義大利精品Salvatore Ferragamo創意總監、來自英國的安德魯(Paul Andrew)說:「我猜可以用鞠躬、namaste手勢、碰胸、碰手肘等方式來代替。」然而,沒有任何一樣可以與吻頰禮相比,「就我個人來說,我等不及吻頰禮再次重回我們的日常,因為當我們再次親吻,才代表我們不再生活於恐懼之中」。

回不去了的吻頰禮

《瑞士醫學評論》編輯基弗醫生(Bertrand Kiefer)則說:「流行病造成文化和傳統的同質化,這點真的很可悲。就算我們再次行吻頰禮,也不會和流行病前一樣抱持著輕鬆的態度了。」

至於什麼時候法國人才會重新開始行吻頰禮呢?這個答案只有時間知道了。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