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60件展品全遭殃 德國博物館島展品被神秘人士破壞

在短短一個月內,德國藝文重鎮博物館島接連傳出兩起文物遭破壞的案件,其中一起更被媒體稱為「戰後最大宗」的文物破壞案,總計超過 60件展品受損,凸顯德國博物館的保安漏洞。

文章插圖

一個月來連續兩起

最近,德國知名的藝文中心博物館島(Museum Island)接連傳出兩起文物破壞案件。一件發生在 10月24日,幾名年輕人和成年人一同將德國新博物館(Neues Museum)外的巨型花崗岩盆周遭噴上塗鴉。

另一件則發生在今年 10月3日,被媒體形容為「戰後德國規模最大的文物破壞案」,總共有超過 60件來自島上各大博物館的展品,被人潑上肉眼可見的油性污漬。

這兩起事件雖然暫定沒有關聯,但短短一個月內連續發生兩起文物破壞事件,讓博物館島上的保安亮起了紅燈。

跑到德國藝文重地作案

博物館島位於流經柏林市的施普雷河(Spree)上的施普雷島北端,總共包含柏林舊博物館(Altes Museum)、柏林新博物館、帕加馬博物館(Pergamon Museum)、舊國家美術館(Alte Nationalgalerie)和博得博物館(Bode Museum)這五間建於不同時期、藏品各異的博物館。

在 1999年時,聯合國將整個博物館島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凸顯這座德國藝文重鎮的不凡地位。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從小鎮到世界文化遺產

在中世紀時,博物館島並非藝文特區,島的南部曾是座名為克爾恩(Cölln)的小鎮。1822年,知名的普魯士都市計畫專家、建築師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首先提出想在施普雷島北端建立博物館的想法,並在 1830年時催生出了島上第一座博物館:柏林舊博物館。

一路到 20世紀,博物館島上陸續又蓋起了其他四間外觀各異,藏品大相逕庭的博物館,奠定了博物館島藝文重鎮的地位,使它得以在 1999年晉升為世界文化遺產。

受害文物種類多樣

博物館方面表示,這次受損的文物種類廣泛,從古埃及石棺、石雕到 19世紀的畫作等,通通都在受害名單上,受害文物上大多有至少一處肉眼可見的明顯污漬。

具體時間、道具、兇手、動機,通通不知道

離奇的是,縱使警方已經仔細調閱當天的監視器紀錄,卻還是對兇手的身形、作案工具、下手時間等資訊一無所知。不僅受損文物間沒有顯而易見的關聯,污漬看起來也沒有打算透露,或是宣揚任何政治理念的意味。

目前,警方推測兇嫌用來朝文物潑灑液體的工具,可能就只是寶特瓶、水槍等小物,可以輕易攜帶著進入博物館參觀而不會被發現。

文章插圖

兩條好消息

好消息是,大部分的受損文物都能被修復,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柏林國家博物館的發言人法爾(Markus Farr)說道:「大部分受損的文物都已經被清理乾淨,整間博物館將繼續照常開放。」

「少數文物還在分析中,以便確立具體的修復計畫。」法爾補充道。

另一個好消息是,博物館島上知名的古埃及王后娜芙蒂蒂(Nefertiti)彩繪胸像,並沒有受到波及。

文章插圖

又是陰謀論者搞得鬼?

在專家們積極調查的同時,德國媒體們卻懷疑兇手可能就藏身於國內的陰謀論支持者中。

知名廚師和陰謀論者希爾德曼(Attila Hildmann)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期間,不僅是非常有名的反封鎖政策示威者,天馬行空的陰謀論猜測使他迅速累積起一批粉絲。他曾表示,帕加馬博物館中那座建於西元 2世紀的古希臘帕加馬祭壇(Pergamon Altar),就是聖經《啟示錄》(Book of Revelation)中所描繪的撒旦寶座;今年 8月,希爾德曼一度號召追隨者們一同衝進博物館。

目前,這座帕加馬祭壇正在長期修復中,也沒有對外展示。

文章插圖

文化部長:檢討保安措施

然而,這起攻擊事件卻讓德國文化部長葛律特絲(Monika Grütters)對博物館們的保安措施頗有微詞,因為三年前博物館島才被人偷走一枚價值連城的金幣。

2017年,博德博物館(Bode Museum)一枚重達 100公斤的加拿大金幣「大楓葉」(Canadian Gold Maple Leaf)不翼而飛;去年,德國東部的德勒斯登(Dresden)一間博物館被闖空門,丟掉數件黃金飾品和價值不斐的寶石。種種事件不僅讓博物館們在財務上損失慘重,也有損博物館的信譽。

確保未來不會再發生

葛律特絲已經下令博物館島必須針對保安措施做一次詳盡的檢查,並提交一份報告,以便確保類似事件未來不會再度發生。

她說:「類似事件再次發生,柏林國家博物館必須好好檢視自己的保安措施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務必徹底了解為何規模如此大的破壞行動,能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完成,以及未來要如何防範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