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自戀者」其實不是自戀,而是自我厭惡

你一定有遇過那種喜歡自抬身價、好大喜功,還常常發表意見突顯自己很有智慧的人,每到這時候,你一定都很想翻白眼,咬牙切齒地認為他一定愛自己愛得要死......

文章插圖

「自戀者」其實根本不喜歡自己

面對這種眼中只有自己的人,大部分的人都很難對他們感同身受,更別說是理解他們了。然而,一份來自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不同於「自戀者」的英文單詞來源,即希臘神話中愛上自己倒影的少年「Narcissus」(註),事實上,很多被說是「自戀者」的人,其實壓根就不喜歡,或甚至是不愛自己。

註:「Narcissus」即「納西瑟斯」,他是河神跟水澤仙女的兒子,自小因為預言而沒有看過自己的容貌,但長大後卻透過河的倒影愛上了長相俊美的自己,最終因為求愛卻不可得而亡於河畔。在他死後,他的身體化為了總是在河邊向著水面搖曳顧盼的水仙花。

「自戀」來自於個人的自卑感

「自戀者通常都迷人又外向,而且他們可以塑造出非常棒的第一印象,」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心理學教授艾德斯坦(Robin Edelstein)說:「但他們同時也有些令人討厭,缺乏同理心,還具有控制欲。」

具體來說,在工作領域中,所謂的「自戀者」常常會搶人功勞、佔同事便宜,又或者對別人的回饋表現出敵意;在社交領域中,他們常常在Instagram上發照片炫耀,又或是在吃飯的時候不斷讓自己成為話題裡的焦點。

根據這份發表於期刊《個性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研究,這樣的自戀式行為,其實可能來自於個人的自卑感,以及對自我驗證的持續需求。

文章插圖

「自戀」和自我厭惡有關

「自戀者實際上受到不安感和羞恥感的束縛,而且他們終其一生都在嘗試要調整自己的形象,」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也是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心理系教授的杜瓦蘇拉(Ramani Durvasula)認為:「『自戀的行為』從來都跟『自戀』無關——而是跟自我厭惡有關。」

「脆弱型」和「浮誇型」自戀者

在紐約大學的研究中,學者們將自戀者分為兩種:一是「脆弱型」(vulnerable)自戀者,這種人自尊心較低,渴望得到肯定;另一種則是「浮誇型」(grandiose)自戀者,這樣的人則是真的過於自我膨脹。

事實上,這份報告甚至認為浮誇型自戀者可能根本不算自戀者,他們的行為或許表現出了某種精神疾病,所以他們才會自私自利,並且無法對他人表現同理心。

因此,「脆弱型」自戀者或許也可以說是「真的」自戀者,他們並不透過那些自戀的行為去追求權力,也不想去支配別人,而是想要獲得肯定和注意力,從而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和形象。

「他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很好,」紐約大學心理系臨床副教授,同時也是該研究的資深作者沃利許(Pascal Wallisch)表示:「這份報告不是要把自戀者妖魔化——相反地,我們需要(對他們)抱持更多的憐憫之心。」

文章插圖

嘗試掩蓋不安全感

這份報告的研究數據來自 300位大學部的學生,他們的平均年齡為 20歲,男女比例約 60%比 40%。在測試中,這些人使用電腦回答了 151個跟人格特質相關的問題,裡頭都是針對自我狀態的描述句,像是「我傾向於缺少自責感」或「在重大活動中被看見是很重要的事」。

而不同於浮誇型自戀者,脆弱型自戀者通常表現出了不安全感以及其他相關特質——他們需要一直被關注,而旁人眼中的自我著迷,其實源自那些他們嘗試要掩蓋的深層不安全感。

追求認可過了頭

「尋求自我提升(自我膨脹,self-enhancement)是人格的一種正常展現。我們都嘗試要找到能讓我們增強自尊心的經驗,」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臨床心理學副教授該隱(Nicole Cain)如此認為,但當「自我提升/自我膨脹」成為壓倒其他一切的目標時,「自戀者」就有可能以不適當的方式去要求結果。

然而,過度渴望獲得外界的認可,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讓人更討厭「自戀者」。

文章插圖

不該只看行為表面

「我們不能只看這些行為的表面,尤其當一個人正在吹噓自己的時候,」身為研究作者之一的沃利許因此認為,脆弱型自戀者或許是厭惡自己的:「這不代表他們對自己的觀感是好的,他們的人生中缺少了什麼......這非常難過,也非常悲劇。他們覺得自己永遠不可能變得足夠好。就算他們成為了億萬富翁,這對(根源的)心理問題也一點幫助都沒有。」

還沒有完全的答案

當然,部分專家也承認,「自我厭惡」以及「不安全感」其實沒辦法全然解釋某些自戀行為。

「這是個很難測試的問題,」心理學教授艾德斯坦說:「當一個人不願意表達,又或者沒辦法表達的時候,你怎麼真的去了解他的內心深處是什麼感覺?」

文章插圖

自戀者通常拒絕改變

另一方面,艾德斯坦還透露,即使了解了「自戀」的成因,也不知道能怎麼樣去幫助「自戀者」抑制這種行為,因為這些人通常不覺得自己是個問題——而這通常會讓事情變得棘手。

「自戀者通常拒絕改變,因為他們通常只看到別人的問題而不是自己的,」艾德斯坦說。

臨床心理學副教授該隱則認為,針對「自戀者」,密集的心理治療是最佳解,他同時提出,希望身邊有「自戀者」當同事或朋友的人,應該要認知到自己是不可能改變他們的。

「在跟他們互動時,你必須設立一些實際的預期結果。在工作時,請明白地分配各自扮演的角色。不要被拉進跟他們之間的競爭。」

展現憐憫之心

但無論如何,研究作者之一的沃利許建議,在透過這個研究了解到「自戀者」的不安感和自我厭惡後,他們周遭的人們或許能夠更容易地去憐憫他們的行為。

「我想人們常常用裝腔作勢或其他方法,去掩飾自己心理上的痛苦,」沃利許說:「但這讓一切變得更加不幸,他們被誤解了。」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