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載26年後「被歇業」 香港《蘋果日報》吹熄燈號

周四,香港《蘋果日報》在出版最後一份紙本報紙後,正式吹起了熄燈號。它的停刊,不只意味著香港就此少了一間媒體,更意味著香港社會如今又少了一股有力的批判聲音......

文章插圖

《蘋果日報》停刊

周三(23),香港媒體《蘋果日報》在歷經當局兩番搜查、資產被凍結的危機後,《蘋果日報》高層遺憾地宣布將於周四(24)為《蘋果日報》吹起熄燈號。

目前,香港《蘋果日報》的網站已經於周三深夜 11點59分後關閉,而周四的紙本報紙也將成為《蘋果日報》的最後一份紙本報紙。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陪伴《蘋果日報》至最後一刻 報攤湧現購買人潮

在《蘋果日報》即將關門的消息傳出後,周三晚間,許多香港人自發地來到《蘋果日報》的辦公大樓前,點起手機燈、高呼「支持《蘋果日報》到最後!」的口號;《蘋果日報》的員工則是從大樓裡點起手機燈回應。

根據BBC的報導,《蘋果日報》的最後一份紙本報紙共印出破紀錄的 100萬份;周四清晨,香港的報攤也湧現了大批等著購買最後一份《蘋果日報》的民眾。

陪伴香港人成長 已經是日常生活中一環

「《蘋果日報》是香港社會中一間重要的機構,人們讀著《蘋果日報》長大,它已經成了香港人日常生活中的一環。」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徐洛文說道。

「香港是有其他媒體沒錯,但沒有一間的規模、聲量比得上《蘋果日報》。這也是政府對它們如此惱怒的原因,但《蘋果日報》也沒有因此屈服——它們依舊忠於自己。」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蘋果日報》由黎智英在 26年前於香港創立,圖為黎智英本人和早期《蘋果日報》的辦公室。

1995年草創 八卦報導惹議

說起《蘋果日報》,它其實已經是間擁有 26年資歷的媒體,是由香港媒體大亨黎智英在 1995年時創設。最一開始,它還只是一份報導政商名流軼事的八卦小報,時常因為大膽的標題、煽動性的報導而引來人們的批評。

涉足政治新聞 自由、民主觀點吸引讀者

到了 2000年初,BBC表示,香港人開始有意識地拒絕融入中國,黎智英與涉足更多政治新聞的《蘋果日報》採取的自由、民主觀點,讓《蘋果日報》在香港主流媒體朝一國兩制立場靠攏的同時,有了一個獨特立足點。

「(當時)《蘋果日報》開始逐漸在新聞編排、架構上,反對中國、中國的政治體制和北京當局在香港指派的行政機關。」澳洲雪梨大學的中國媒體研究專家聶依文表示。

文章插圖

鼓舞民眾參與示威

在近年來的香港反政府示威中,《蘋果日報》儼然成為反政府示威中最具聲量的自由派媒體之一,它也很常利用報紙的頭版,呼籲香港民眾一起上街參與示威遊行。

這項作法雖然讓它受到廣大示威者的支持,但亦有媒體同業對《蘋果日報》的做法感到不以為然。日前,香港媒體《明報》便刊出了一則評論,裡頭指責《蘋果日報》道:「當媒體機構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背離了傳統行為準則時,它就會捲入糾紛中。」

《國安法》上路處境艱難 

港版《國安法》上路後,《蘋果日報》面臨的壓力陡增。去年 8月,香港警察首度對《蘋果日報》的辦公室展開大搜索,《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也在同日於住所中被捕——但《蘋果日報》還是沒有因此而改變立場,反而在隨後的報導中指控警察「濫權」、「公然繞過法律」。

二度突襲逮捕高層 資產遭凍結

上周,香港警方二度突襲《蘋果日報》的辦公室,帶走《蘋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集團的行政總裁張劍虹、《蘋果日報》總編羅偉光在內的五名高層,《蘋果日報》三間相關公司的帳戶、總計達 1,800萬港幣(折台幣約 6,573萬6,000元)的資產也被政府凍結,導致《蘋果日報》的經營一下捉襟見肘了起來。

文章插圖

資產解凍失敗 停刊在即

過去一周以來,《蘋果日報》的高層和黎智英的顧問西蒙(Mark Simon)一直在努力為《蘋果日報》尋找財源,也去函請求香港保安局解凍資產,至少讓它們能夠付錢給員工和供應商,部分有心幫忙的合作廠商也試圖匯錢解決《蘋果日報》燃眉之急,無奈這些嘗試全數失敗。

「我們本來以為至少可以撐到月底,但情況變得越來越嚴峻,(停刊)基本上只是這幾天的事了。」西蒙在周一(21)受訪時表示。

針對少數 非鎖定媒體產業

對於近期對《蘋果日報》的一連串打擊,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特別在上周四(17)的記者會上強調,警方的行動只是針對那些「將新聞報導作為危害國安工具」的媒體,而非鎖定香港的媒體產業。在另一場記者會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提醒外界不該將警方突襲《蘋果日報》一事,解讀為香港政府試圖以港版《國安法》工具,進一步打壓媒體、限縮表達自由。

「香港媒體最黑暗的一天」

然而,在其他國家、國際組織眼中,自從港版《國安法》上路後,香港民眾、媒體所享有的言論表達自由早已大不如前。英國外交大臣拉布(Dominic Raab)便指控,《國安法》已經成為香港政府「侵犯人民自由、打壓異議者的工具,而非用來維持公共秩序」;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也形容周三是「近代史上香港媒體最黑暗的一天」。

文章插圖

「有錢,但是摸不著」

「基本上,香港政府強迫《蘋果日報》自行停刊。它們還未被判有罪,資產就被凍結了。」香港中文大學的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徐洛文在談起《蘋果日報》停刊時表示:「《蘋果日報》有錢,只是摸不著。」

澳洲雪梨大學的中國媒體研究專家聶依文則說:「(香港政府)這是赤裸裸地展示權力,大聲、清楚明白地指出現在誰當家,以及什麼樣的行為不會被接受。」

氣憤、悲傷、恐懼

隨著《蘋果日報》停刊,旗下許多員工也都將失去飯碗。不過在過去一周裡,早已有部分記者、員工出於擔心自身安危,而先行遞出辭呈。

事實上,在周三《蘋果日報》宣布停刊的同時,《蘋果日報》社論的作者李平(筆名)也遭到警方逮捕。

「我感到五味雜陳。」《蘋果日報》的一名記者在談起上周辦公室遭警方突襲時表示:「一方面,我很生氣當局怎麼能這麼殘忍。但另一方面,我也因為香港日後可能失去《蘋果日報》感到悲傷,但同時我也感到恐懼。」

文章插圖

一言堂的時代將來臨?

在《蘋果日報》關門之後,未來其他香港媒體是否會面臨同樣的打壓?香港大學的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總監瑞凱德(Keith B. Richburg)坦言,一切都還需要觀察。

「我們不知道這是否預示著香港媒體即將面臨更廣泛的攻擊,」瑞凱德分析道:「我們必須觀察香港政府、警察是否只鎖定了《蘋果日報》,還是藉此向媒體釋出更廣泛的訊號,表示任何批評當局的報導都將不再被容忍。」

媒體聲音更單一、批判觀點稀少

香港城市大學的政治學專家葉健民則指出,隨著《蘋果日報》的停刊,「日後在香港建制派媒體坐大的情況下,香港在地媒體的立場將變得更單一,批判觀點的報導將變得更少」。「對香港媒體來說,現在是個非常難過的時刻。」葉健民說道。

BBC也在報導中提到,目前香港政府似乎有意制定一項針對假新聞的法案,讓香港媒體界擔憂,它可能會成為日後香港政府打壓異議者的新工具。

顧問:新聞的未來將是一場戰鬥

當被問起有關香港記者、乃至整個媒體界前景時,黎智英的顧問西蒙坦言前方險途重重,「我認為香港新聞業的未來將是一場戰鬥......記者們每天都得奮戰」。

不過,香港的新聞傳播專家徐洛文認為現在還不是絕望的時候。「現在想當記者肯定更危險、風險也更高,但還不到完全不可能的地步。」徐洛文說道。

「所以我不會說這是香港新聞自由的終點,香港還是有很多致力於製播優質新聞的優秀記者。」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