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天安門事件 香港言論自由的指標
過去 24年來,《國殤之柱》始終都是香港紀念六四事件的重要象徵,也是香港在一國兩制之下依舊保有言論自由的重要指標之一。但在 24年後的今天,這件代表著香港言論自由的藝術品,卻在 13號下午 5點過後,就此面臨隨時會消失在公眾眼前的命運。
港大下最後通牒 《國殤之柱》前途未卜
最近,展示《國殤之柱》的香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下文簡稱港大)已經正式發函給不久前解散的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下文簡稱支聯會,註),表示在校方審度法律意見及評估風險後,決定要求支聯會必須在 13號下午 5點前,將《國殤之柱》從港大校園中移走,否則時間一過,《國殤之柱》將被認定為「棄置」,校方將有權用合適的方式處理,屆時也不會特別通知支聯會。
時限已過 《國殤之柱》仍在
截至目前為止,雖然已經超過港大所設定的「最後通牒」時間,但校方目前還未對《國殤之柱》採取任何新動作,僅表示仍在就此事徵詢法律意見,日後會與有關單位一同依法處理。
但在自從港大有意讓《國殤之柱》從校園中消失的消息傳出後,一連好幾天,不少港大的學生、香港的居民紛紛走入校園裡看《國殤之柱》最後一眼,生怕晚了一天,就再也看不到這件深具意義的藝術品。
註:香港支聯會已經於今年 8月解散,因此港大的發函實際上是發給支聯會解散時的清盤人蔡耀昌負責。
九七回歸抵達香港 丹麥藝術家的紀念之作
《國殤之柱》是在 24年前,也就是香港回歸中國的 1997年抵達香港。這件高達 8公尺的作品是由關注中國人權的丹麥藝術家高志活(Jens Galschiøt)所創作,旨在紀念於 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喪生的死者。
完工之後,這件藝術品隨即由高志活永久出借給支聯會,但支聯會考量到沒有足夠空間展示,因此最終與港大達成協議,得以在校園中展示《國殤之柱》,期間衍生的費用則由雙方共同承擔。
每年六四例行活動 學生自發整理《國殤之柱》
時至今日,《國殤之柱》已經成了香港最重要的藝術品之一,每年 6月4日,都會有學生前來清洗《國殤之柱》,並擦亮基座上的「六四屠殺」、「老人豈能夠殺光年輕人」等字樣,提醒世人莫忘 1989年發生於中國的天安門事件。
蔡耀昌:港大要求不合理 大學應負社會、歷史責任
在收到港大的「最後通牒」後,支聯會清盤人兼前支聯會副主席蔡耀昌不滿地形容港大的要求「非常不合理」,而他也在回信給校方之餘,要求港大必須講清楚到底有沒有計劃要將《國殤之柱》從校園中移除,同時還得告知大眾這個決定背後的原因。
「高等教育機構除了回應學生、利害關係人的要求,大學也負有社會和歷史責任。」蔡耀昌在寫給港大的信中寫道:「讓《國殤之柱》繼續在港大的校園中展示,才能彰顯港大對自由、正義等價值的堅持。」
藝術家隔空介入 誰才是《國殤之柱》的真正擁有者?
儘管這起爭議看似是香港支聯會、港大間的爭議,但遠在丹麥的《國殤之柱》創作者高志活也跨海表示,移走校園內的《國殤之柱》可不是港大單方面說了算。
高志活強調,《國殤之柱》當初是由他永久出借給香港支聯會,所有權並沒有隨之轉移,因此他才是《國殤之柱》的真正擁有者。
「我很不解為何我沒有收到任何要移動我作品的官方通知,」高志活不滿地向媒體表示:「我想知道為何直到媒體報導後,我才能得知此事。」
移動不容易 毀損《國殤之柱》提告
除了不滿意港大的處理方式,高志活也強調,如今想要移動《國殤之柱》已經不是件容易的差事,在一連展示了 24年後,整件藝術品可能已經變得很脆弱,負責移動的工程團隊可能得花 2、3個月的時間,用起重機和貨櫃才能順利移動它。
要是港大不顧他的警告貿然行動,導致《國殤之柱》在搬運過程中受損,高志活聲稱他有權將港大一狀告上法院。
「我希望各方尊重我對《國殤之柱》的所有權,(即使要移除,)也要讓我能安全、有序地將《國殤之柱》完好無缺地運出香港。」目前,高志活也已經雇用律師跟進此事進度。
希望《國殤之柱》留在香港
雖然他對港大撂下狠話,但是於高志活個人而言,港大回心轉意、決定繼續展示《國殤之柱》還是最好的結局。
「我希望《國殤之柱》留在香港,繼續留在它現在的位置。」高志活向媒體表示,「《國殤之柱》是一件重要的藝術品,也和香港有很強的歷史關聯,它應該繼續留在中國的土地上。」
林鄭:無意介入
至於香港政壇方面,則是沒有太多人旗幟鮮明地在此事上選邊站。身為香港全國人民大會代表的譚耀宗,也僅表示「任何不合乎國安要件的物件都應該要移走」,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沒有針對此事多做評論,只說自己無意介入這場紛爭當中。
「這件事發生在大學校園中,我期待港大的管理階層能照自己的政策處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