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發現1,306隻腳的馬陸 「千足蟲」稱號終於名符其實

說到腳很多的動物,大家想到的不是蜈蚣,就是馬陸了。其中,馬陸又被稱為「千足蟲」,但這個通常被認為有些誇張的名號,在近日被證實並不只是誇飾。

註:本文含大量馬陸照片,未免造成觀看不適,部分已先進行預防性的模糊處理,請審慎點閱。

文章插圖

沒有千足的千足蟲

馬陸,倍足綱節肢動物的通稱,英文俗名為「Millipede」,其中,「milli-」代表「千」、「-pede」則代表蟲,因此馬陸又可稱作「千足蟲」,而世人通常都認為,所謂的「千足」不過只是誇飾,馬陸最多只有幾十或幾百隻腳。

環境評估的意外發現

但大家都錯了——去年,在澳洲西部,一群科學家在協助礦業公司進行礦區的地下環境影響評估時,在三個鑽孔的15至60公尺深處,發現了真的擁有超過1,000隻腳的馬陸,相關研究在本周四(16)時公布於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中。

文章插圖

「真正的千足蟲」

這種馬陸身長約95毫米,但身寬卻不到1毫米,而且身體多達330節、擁有1,306隻腳,頭部成錐形、體表顏色蒼白。

科學家們將其命名為「Eumillipes persephone」,「Eumillipes」的意思是「真正的千足蟲」,「persephone」則來自希臘神話,也就是被冥界之神黑帝斯(Hades)帶往冥界的女神波瑟芬妮。

之所以會這樣命名,是因為科學家認為「Eumillipes persephone」的祖先肯定和波瑟芬妮一樣,是在地表開始了自己的生命,但隨著演化,才逐漸將棲息地移往越來越深的地下,而這可能是因為陸地上逐漸變得乾旱、不宜生存。

或許還存在有更多隻腳的個體

科學家們一共發現了8隻「Eumillipes persephone」,牠們的足部多寡不一,除了一隻成熟雌性有1,306隻腳外,另一隻有998隻腳,還有兩隻成熟雄性則分別有818隻以及778隻腳。

因為目前只發現了這8隻,他們認為這些個體尚不能代表整個物種的尺寸標準,或許別處還存在著擁有更多隻腳的「Eumillipes persephone」。

文章插圖

本來的紀錄保持者有750隻腳

此前,擁有最多隻腳的紀錄保持者,是美國加州中部另一種名為「Illacme plenipes」的馬陸,有750隻腳。

「在這之前,雖然馬陸的名字意思是『千足』,但沒有任何已知的馬陸真的有1,000隻腳,」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Virginia Tech)昆蟲學家,同時也是本次研究的領銜者馬雷克(Paul Marek)如此表示。

「是演化的奇蹟」

事實上,馬陸在4億多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現在約有1萬3,000多個相異物種。

「在我看來,這(指本次發現的「Eumillipes persephone」)是種令人驚豔的動物,是演化的奇蹟,」參與研究的生物學家之一布札托(Bruno Buzatto)指出:「牠們代表了馬陸界至今所能發現的最極端長度,而馬陸又是第一批征服陸地的生物。」

文章插圖

方便移動而演化出的身體

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的昆蟲專家,同時也是協作研究者的羅德里格斯(Juanita Rodriguez)則認為,「Eumillipes persephone」這個新物種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身長,或許是為了要方便在地下移動,而演化出來的結果。

「你的長度越長,就越有力量可以往前推進,」羅德里格斯指出,以330節構成的身體,足以讓這種馬陸在岩石的裂縫裡自在穿梭。

羅德里格斯還補充表示,相比之下,常見於當地大雨過後、來自歐洲西南部的入侵種「葡萄牙馬陸」(Ommatoiulus moreletii),則大概只有25節身體。

或許是以真菌為食

另外,羅德里格斯認為能在這麼深的地下發現新馬陸非常令人驚喜,雖然一些馬陸會生活在洞穴裡,但大部分的物種都棲息在地表,以落葉等有機物質為食物來源。目前,科學家們對這個物種的所知仍很有限,但認為牠們或許是以真菌為食。

文章插圖

「教科書都必須要重寫了」

領銜研究者馬雷克則表示,他們希望這次的發現能引起世人對地下生物多樣性的關注,同時也很高興能打破關於馬陸可以有多少隻腳的紀錄,「所有教科書都必須要重寫了,」馬雷克笑稱:「至少,馬陸(千足蟲)的那段是這樣沒錯。」

百足蟲的命名也有錯

順帶一提,同樣很多隻腳的蜈蚣又稱百足蟲(Centipedes),其命名某種程度上也是錯的,雖然不同種的蜈蚣可以擁有數十隻或數百隻腳,但因為牠們只能擁有奇數對的腳,例如15對、17對等,所以不存在有著「百足」——也就是50對、共100隻腳的蜈蚣。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