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各國憂青年成聖戰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全球中
這些年輕人多半是移民第二代,從小接受西方教育薰陶,想要融入當地社會,也想保有自己的文化與身分認同,卻感到在政治、經濟與社會遭受歧視,轉而透過宗教尋求慰藉。

路透曾在2013年時訪問過英國當地的穆斯林女性,照片中兩名年輕女性桑達斯(Sundas)和香莎(Shanza)故意和媽媽(圖中央)唱反調開始戴起頭巾
6月,一對不過16歲、在校成績優異、期望成為醫師的英國雙胞胎少女逃離曼撤斯特的家搭機前往土耳其,再轉往敘利亞,跟隨哥哥的腳步加入伊斯蘭激進組織,參加「聖戰」。鄰居和同學說,她們和一般年輕女孩沒兩樣,都愛自拍、愛漂亮,完全看不出來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伊斯蘭極端組織「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日前公布的一個招兵影帶上,來自英國威爾斯卡地夫(Cardiff)的20歲青年瑞亞德‧汗(Reyaad Khan)與高中同學穆薩納(Nasser Muthana),對著鏡頭說,他們已經參與敘利亞戰爭,即將前往伊拉克作戰,「領袖要我們去哪裡,我們就去哪裡」。這兩個青年都是全科拿A的優秀學生,並以獲得多所大學,卻不顧老母親的悲痛呼喚,放棄家人與學業,參加聖戰。



阿米拉接受訪問時,她說自己在9歲時就開始戴上頭巾,雖然媽媽告訴她不用那麼早開始穿,但阿米拉說她喜歡有各種樣式的頭巾
激進組織用社群網站招兵買馬 歐洲年輕穆斯林對現實的不滿、對社會的怨懟,與對聖戰的崇拜,是他們前仆後繼參加聖戰的主因,而「伊斯蘭國」突破傳統游擊團體模式,利用新媒體,也是成功吸引歐洲年輕人的因素之一。
可能是全球最有錢恐怖組織的「伊斯蘭國」,或許也是最懂得運用新媒體的恐怖組織。看中年輕人愛上社群網站,「伊斯蘭國」的激進穆斯林透過包括推特(twitter)、臉書(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招募新兵,廣邀西方穆斯林加入他們,連宣布建國也是透過他們的官方推特與臉書對外正式公布,也就難怪他們能輕易搶進年輕人的世界。

12歲的馬迪哈(Madiha)還有11歲的阿夫夏(Afsha)站在倫敦的清真寺外接受訪問,她們在8歲時開始戴頭巾,原因是宗教影響還有可以有防護作用
真正讓歐美等西方國家擔憂的,並不光是這群帶著iPhone、iPad前往中東、北非參加聖戰的年輕人,對當地已經相當動亂的局勢會帶來怎麼樣的新危機,更擔憂的是這些在戰亂第一線學到實戰經驗的激進分子回到自己國家後,會發動另一波不亞於911的恐怖活動。
也因此,包括法國、英國、比利時在內的多個歐洲穆斯林密集的國家,密切觀察情勢發展,帶有威脅性的年輕穆斯林遭到逮捕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就是希望能在恐怖攻擊發生前防患於未然。
聯手防堵公民參戰 10月歐盟會議討論做法
法國政府日前就制訂一項旅行禁令法案,目的是防止法國國民前往中東參戰,這項法令給予法國政府針對被情報機構認為預備前往危險地區的國民,得以沒收護照,實施最高達六個月的旅行禁令。
英國也警告將取消對參加聖戰組織的英國公民護照,並大規模逮捕可疑人士,給予刑法上的罰則;荷蘭則是已經拒絕發護照給計畫前往敘利亞參戰的公民。

法國當地,一名穆斯林女子正望向遠處
有鑑於歐洲國家年輕穆斯林接受號召前往參加聖戰的人數越來越多,包括比利時、英國、丹麥、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與瑞典等歐盟成員國內政部長,7月初在義大利米蘭聚會,針對此現象感到擔憂,也討論相關因應措施。
由於這些措施細節屬於高度機密,目前尚無對外公佈,預計會在10月份歐盟各國內政部長會議上提出討論。但據了解,歐盟各國內政部長考慮透過申根資訊系統(SIS)進行資訊交換與共享,非成員的英國與愛爾蘭也將加入這個資料庫,希望透過資料庫找出這些已經準備加入這些組織的份子,並通知其他歐盟成員,讓他們更難前往當地,也更容易讓各國能在他們返回歐洲後進行追蹤,並在必要時逮捕他們。
延伸閱讀:《伊斯蘭恐懼症作祟?歐洲人權法院支持法國面紗禁令》
《游泳課太裸露 德女孩請願不上課》
《與恐怖份子溝通 16歲瑪拉拉心繫教育和平》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全球中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