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這是飛航業最安全的年代
馬航失蹤、亞航墜海、復航空難,不到一年內世界各國屢傳飛安事故,搭飛機旅行似乎不再是令人興奮的事情,但BBC記者表示,我們其實正處於飛航安全最好的年代。

2007年時,華航CI120班機在日本那霸機場起火燃燒,機上157名旅客與8名機組人員都順利逃生,無人死亡。
路透社復航GE235班機失事的畫面驚人,引發國際議論,BBC 專職大眾交通報導的特約記者魏斯卡特(Richard Westcott)從此事件反思,認為儘管空難意外不斷,但飛航安全其實是持續進步中。以下皆以魏斯卡特自述角度書寫。
飛航安全的「黃金時代」
再一次,我們因為飛安事故的畫面感到驚嚇,也再一次地,我們因為受難者以及家屬們的遭遇感到心碎。
距離 2014年馬航重大飛安事故釀成共 537人死亡還不到一年(註1),讓人不禁覺得飛安意外似乎沒有止息的一天;此外,沒有發出任何求救信號就失事的亞航QZ8501,釀成 162人死亡的悲劇,也不過是一個多月前的事件。
種種飛安事故,讓人產生「搭飛機很危險」的想法也不奇怪了,不過,這樣的心得可能有誤。
當你把飛安意外以及致死率,與搭機乘客數量(註2)做比較時,你會發現我們其實正處在一個航空運輸最安全的黃金時代。
編註1:馬航MH370班機載有 239人,NH17載有 298人。
編註2:2014年航空業載客數約32億人。

2013年時,洛杉磯國際機場請來演員練習飛安事故演習。
路透社航空業最安全的一年
根據分析飛安安全率的專家Ascend表示,2014年其實是航空業歷年來最安全的一年,平均每 238萬架次航班中才會發生 1次意外,比起過往平均 191萬架次就發生 1次意外的機率好了許多。不過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統計數字沒有包含 2014年在烏克蘭東部墜機的馬航MH17班機,當時這架飛機遭到砲火擊落釀成 298人死亡,所以被界定成戰爭死傷,而非意外。
不過就算把馬航MH17事件算進來,2014年在飛安史上仍不是個飛安黑暗年。
1972史上最慘飛安年
另一間頗受推崇的組織「航空安全網」(Aviation Safety Network),他們在計算 2014年飛安事故發生率時把馬航MH17事件算了進來,去年總計發生 21起飛安意外,和 2013年的 29起,以及 2012年的 23起相較之下,2014年的意外比率較低。
2014年有近 1,000人因飛安意外身亡,比前一年高出700人左右,如果從死亡人數來看,2014年是糟糕的一年,但如果把死傷人數與飛安最黑暗的一年──1972──相比時,完全是不同的等級。
1972年,當時選擇搭飛機旅行的人數僅有現在的四分之一,但那年因為飛安事故死亡的人數卻高達 2,370人。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飛航變得安全?答案很簡單,就是飛航科技。


洛杉磯機場內的飛安預演找來許多臨時演員。
路透社
預演意外的機艙內滿是煙霧。
路透社
機艙內走道兩邊有螢光條指引逃生路線。
路透社
照片中是失事法航447的引擎。這架飛機在 2009年墜毀在大西洋中。
路透社新風險:駕駛不會自己開
大多時候,飛機是由電腦操控來飛行,而電腦也很專精於操控飛機翱翔天際,但這些安全導向的電腦系統也衍生出新風險,那就是飛機駕駛缺乏實際手動開飛機的經驗值,因為飛航作業都被電腦取代了。
6年前,載有 228人的法航 447班機墜毀在大西洋,機上人員全數罹難,當時飛機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為什麼還是有飛安事故發生?
這是因為當時天氣惡劣,導致飛機內部的管線凍結,進一步影響飛航速度的感應,雖然飛機本身航速沒問題,但駕駛艙內的電腦顯示完全是一團亂,此時無所適從的電腦又把控制權交回給駕駛本人,但因為惡劣天氣和視線不佳而陷入慌亂的駕駛在此時已經嚇壞了,他們難以決定如何反應,只能不斷努力讓飛機維持在一定高度上,最後引擎失速,飛機從半空中掉了下來。

現代科技進步方便機師駕駛飛機,卻減少了他們手動開飛機的經驗值。
路透社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