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茉莉花 突尼西亞的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羅苑韶 

恐怖分子打擊突尼西亞的聲譽,不僅是因這個國家原是安全旅遊勝地,歡迎西方觀光客,而且也要打擊阿拉伯之春後真正的成功故事。

文章插圖

突尼西亞 6月26日爆發持槍歹徒闖入紹斯(Sousse)海濱高級渡假旅館,持步槍隨機殺人,肆無忌憚從海灘、游泳池一路殺到飯店大廳。當局隨後在飯店附近擊斃槍手,據稱是一名 23歲學生,但整樁案情仍有多重疑點,殺手動機及究竟有幾名殺手並不清楚。這場海灘殺戮共有 38名外國人喪生,其中 30名英國人。

繼3月首都突尼斯國立巴杜博物館(Bardo Museum)遭槍手襲擊,造成24人死亡,其中20人是外國遊客,短短三個月間兩起恐怖攻擊,提早宣告突尼西亞觀光業的寒冬降臨。

外界眼中是民主模範 但內外問題夾擊

倫敦國王學院教授希爾(Jonathan Hill)在紹斯海灘殺人事件後說,攻擊事件衝擊突尼西亞自 2011年革命後,極力要呈現出的穩定民主國家形象。「恐怖分子打擊突尼西亞的聲譽,不僅是因這個國家原是安全旅遊勝地,歡迎西方觀光客,而且也要打擊阿拉伯之春後真正的成功故事。」

文章插圖

突尼西亞2011年掀起「茉莉花革命」,人民起義反對貪污、貧窮和政治壓迫,迫使總統班阿里(Zine al-Abidine Ben Ali)下台。茉莉花革命鼓舞中東、北非國家,帶動一片「阿拉伯之春」 運動,各地人民群起挑戰獨裁政府。相形之下,突尼西亞和平過渡到民選政府,成為外界眼中的民主模範生。事實上,突尼西亞國內一直苦於對付聖戰激進運動。

鄰國利比亞在強人格達費垮台後陷入分裂,國內動亂升高,國界管理鬆散,強硬派伊斯蘭激進好戰分子越界進入突尼西亞,或者走私武器輸送給突國境內同路線極端分子,例如利比亞好戰民兵團體「伊斯蘭教法虔信者」組織(Ansar al-Sharia)分支。激進分子也利用利比亞無人治理狀態,讓他們得以在突尼西亞的後院成立訓練營。

外在環境如此,而在內部,突尼西亞 有大量年輕人到敘利亞參戰,人數占阿拉伯國家之首。英國媒體報導,估計有多達 3,000名突尼西亞人前往敘利亞前線,參與對抗阿塞德的戰爭。許多人後來轉向伊斯蘭國陣營,或蓋達相關組織努斯拉陣線(Jabhat al-Nusra)。其中 2,000人恐已戰死,估計有 500人返國,返國戰士成為可疑的未爆彈。

文章插圖

可遭攻擊目標多 安全部隊效率不彰

區域內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跨國界威脅,為什麼突尼西亞比鄰國發生較多攻擊外國人且造成嚴重後果呢?鄰國不論利比亞或阿爾及利亞,都沒有大批外國遊客;摩洛哥雖然觀光業也蓬勃,但國內安全網絡嚴密,政治穩定。

北非風險顧問公司(North Africa Risk Consulting)負責人波特(Geoff Porter)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說:「我不認為突尼西亞要處理的聖戰問題比阿爾及利亞或摩洛哥來得大,突尼西亞本身的問題在安全。突國國內可遭攻擊目標數量多,而安全部隊效率不彰。」

從革命前後時間來看,茉莉花革命前,安全部隊是班阿里的打手,長期以來發展龐大的線民網絡,效率佳。但是革命後相關改革緩慢,眼前反恐工作可能要落在警察身上,而訓練和裝備短時間內難跟上。

突尼西亞成為攻擊目標一部分也可能因為國家過渡到民主,與西方國家發展友善關係,被當做阿拉伯之春的風潮中唯一成功案例,這些發展足以讓伊斯蘭國和其他極端團體好戰分子視為敵對對象。伊斯蘭北非蓋達組織(AQIM) 便曾揚言,突尼西亞當局「一心取悅美國,美國和阿爾及利亞是對伊斯蘭和穆斯林公開宣戰,將因而付出沉重代價」。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