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的原因?從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歷史談起
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斷交,造成中東衝突越演越烈,為什麼伊朗和沙國沒辦法和平共處呢?

一名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親吻被沙國處死的教士尼姆的畫像。尼姆之死讓沙國和伊朗斷交,中東各國也紛紛選邊站。
路透社中東各國選邊站
BBC、CNN、《路透社》、《美聯社》綜合報導,隨著沙國和伊朗斷交,雙方因什葉派教士尼姆(Nimr al-Nimr)之死導致的衝突越演越烈,伊朗什葉派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表示,伊朗會報這個仇。
而一向與沙國交好的巴林,周一(4)宣布和伊朗斷交,他們不滿伊朗「大膽且危險地干預巴林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雖然沒與伊朗斷交,但他們表示與伊朗的關係因為這起事件而「降級」,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召回駐伊朗的大使。
沙國和伊朗的衝突也延燒到非洲,以遜尼派為主的蘇丹為了支持沙國和伊朗斷交,下令驅逐伊朗使團,同時也召回駐伊朗大使。
眼看中東區域穩定已成泡影,中國、美國和俄國都發表官方聲明,希望沙國和伊朗不要再讓衝突升級,雙方要冷靜解決爭議。
究竟,沙國和伊朗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個地步呢?

從美國中情局製作的地圖可以發現,淺綠色的部分代表遜尼派穆斯林,深綠色的部分代表什葉派穆斯林。沙國以遜尼派穆斯林為大宗,伊朗則以什葉派穆斯林為主。
Photo: WikiCommons
圖為 1979年伊朗人民推翻國王巴勒維,在首都德黑蘭的阿扎迪塔廣場高舉精神領袖何梅尼照片的畫面。
Photo: WikiCommons裂痕從伊朗革命開始......
其中,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是造成兩國結下樑子最關鍵的原因。當時伊朗國王巴勒維(Mohammad Reza Pahlavi)遭推翻,人民喜迎什葉派領袖何梅尼(Ruhollah Khomeinei),並建立了政教合一以神權統治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親西方的國王巴勒維的倒台,讓伊朗什葉派穆斯林氣勢如虹,無形中對沙國還有其他遜尼派國家形成威脅,讓沙國起身鞏固盟友,像是建立了包含波灣六國的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 GCC)。
不是第一次斷交
其實伊朗和沙國不是第一次斷交,1987年,275名伊朗穆斯林在沙國麥加朝聖中遭踩踏而亡,不滿沙國沒有規劃好朝聖路線的伊朗人民跑到沙國大使館前抗議,爆發了激烈衝突,導致沙國外交官加姆帝(Mousa'ad al-Ghamdi)墜落窗台死亡。
沙國指控伊朗沒有及時將加姆帝送回沙國醫院,當時的沙國國王法赫德(Fahd)為了此事在 1988年宣布與伊朗斷交。
破冰關鍵: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麥加朝聖事件過去後,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成了兩國破冰的轉機。當時伊朗和沙國同仇敵愾,共同譴責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伊朗選擇和同是什葉派為主的伊拉克對立,還支持聯合國經濟制裁伊拉克,這件事讓沙國和伊朗在 1991年重新建交。

圖為被伊朗人民接回伊朗的什葉派領袖何梅尼(前一),他在空服員的攙扶下緩緩下機。他帶領人民推翻了王權,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Photo: WikiCommons
伊拉克一代強人海珊的倒台為不穩的中東政局投下了震撼彈,連帶也影響了沙國和伊朗的關係。圖為 2003年,一名美軍看著放置在巴格達的海珊雕像被破壞的樣子。
路透社
圖為 2011年上街抗議要求政權改朝換代的巴林人民,其中有許多都是什葉派穆斯林。沙國擔心什葉派穆斯林坐大,當時有派遣軍隊協助巴林政府鎮壓。
路透社
敘利亞內戰的背後是沙國和伊朗在互相較勁,如果兩國不願坐下來談,敘利亞的和平將遙遙無期。圖為一名男子抱著嬰兒逃離剛被轟炸過的家園。
路透社葉門、敘利亞成角力場
此外,沙國和伊朗為了擴大勢力,各自支持不同立場的武裝組織攻擊對方,造成葉門和敘利亞一片混亂。
2015年三月,沙國組成聯軍空襲葉門,希望可以消滅有伊朗做靠山的反政府胡西組織(Houthis),伊朗則指控沙國的空襲目標都是平民。
在敘利亞,伊朗支持敘利亞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的政府軍,沙國則站在反政府軍那一邊,指控阿薩德試圖「屠殺」異己,伊朗則在背後搞鬼,伊朗則反指控沙國支持「恐怖主義」。
原本兩國可望坐下來和談,想辦法解決已經造成 25萬人死亡的敘利亞內戰,但隨著雙方斷交,敘利亞衝突要結束的機會更渺茫。
和平抗議 終結悲劇
BBC的報導中提到,未來兩國關係會如何沒人知道,但是情勢凶險,只要兩國處於敵對,敘利亞和葉門的悲劇就無法停止,因為兩國都希望可以讓對方失去影響力。
但許多人希望抗議民眾可以聽什葉派教士尼姆的兄弟穆罕默德(Mohammed al-Nimr)的建議:可以抗議但要用和平的方式。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