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ny/Laurel之亂:為什麼大家聽到的聲音不一樣?

忘掉那個讓網路瘋狂的藍黑/白金色洋裝不知道是在上樓還是下樓的貓咪、還有疑似會發出聲音的GIF圖檔吧!快來聽聽這個音檔,告訴小隊長你聽到的究竟是「葉尼」(Yanny)還是「洛羅」(Laurel)!

文章插圖

看到和聽到得不一樣

上周五(11),一名美國喬治亞州的高中生黑澤爾(Katie Hetzel)正在寫文學課的作業時,她到單字網站Vocabulary.com搜尋「laurel」(編註)的字義與發音時,卻只聽到了「yanny」的聲音。

yanny vs laurel

而後黑澤爾把這個音檔錄下放到Instagram的限時動態上,並寫到:「我問了班上的同學(聽到了什麼),結果大家的看法分歧。」而這則動態很快就隨著網友的意見僵持不下,逐漸擴散到reddit、twitter引起熱議。

編註:laurel意譯為月桂樹、桂冠,也可以引伸為榮譽的意思,為符合文章要旨,接下來將直稱「laurel」。

實際測試一下,你聽到了什麼聲音呢?

一段音檔  各自表述

所以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歧呢?目前最廣泛的說法是聲音的頻率所致。如果以時頻譜(Spectrogram)來看,就會發現「laurel」的發音頻率偏低,「yanny」的音頻則是偏高。而vocabulary.com上「laurel」的發音可能剛好介於兩種頻率之間。

但明明是同一個音檔,為什麼不同人會聽到不一樣的聲音呢?關於這個解釋則有各式各樣的說法。

年紀大聽不到高頻

其中一個說法是因為年紀因素。就像網路上那些「XX歲的你可以聽到這段聲音嗎?」、「只有XX歲的人才聽得到這個!」的音檔,隨著年紀增長,人們會逐漸聽不到高頻的聲音,所以有一說相信年輕族群會比較容易聽到「yanny」。

你的設備決定聲音

不過也有人認為,使用者當下所使用的耳機、設備,所處的環境,都會對聲音的頻率產生影響,甚至當「laurel的發音檔」被二次、三次轉傳到網路上時,早就已經失真。

又到了大腦出現的回合

因此以頻率來說,我們可以說它既不是「100%的laurel」,也不是「100%的yanny」,那是什麼在最後決定了我們聽到的內容呢?答案很簡單:大腦。

文章插圖

腦袋作為一名裁判

所謂「聽覺」只是感知到聲音,而真正要理解我們聽到了什麼,則是有賴於大腦的運作。以這次的「laurel發音檔」來說,在缺乏前後文推測、發音又難以辨別出差異的情況下,大腦就會根據人們預期會聽到什麼,以及他們過去曾經聽到的類似聲音作出判斷。

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聽覺神經科學實驗室的學者克勞斯(Nina Kraus)也以下面兩段音檔為例子,在第一個音檔中,你只會聽到像是雜訊般的聲音。

在第二個音檔中則會聽到一段清楚的片語。

現在再回頭去聽第一個音檔,你是不是覺得有在雜訊之間聽到什麼了呢?

文章插圖

每個人腦補的結果不一樣

這種「聽覺錯覺」的情況其實和「你看到的是女孩還是婦人」的「光學錯覺」(optical illusion)相似,事實上,文章一開始提到種種讓網路為之熱議的話題,大多也是因為腦補效果造成不同人會看/聽到不一樣的事物。

到底是什麼  實際測試就知道

無論如何,現在網路上也出現許多改變音檔頻率的影片,讓人們可以聽到他們先前聽不到的聲音。《紐約時報》則是直接製作了一個拉桿工具,讓人們測試在把頻率調到什麼程度,他們聽到的聲音會從「laurel/yanny」變成「yanny/laurel」。

透過調整聲音的貝斯,你聽到不一樣的聲音了嗎?

文章插圖

這個發音源自哪裡?

隨著Laurel/Yanny之爭爆紅,人們也開始好奇這段音檔究竟是怎麼錄成的,在接受《連線》雜誌採訪時,Vocabulary.com的共同創辦人亭克勒(Marc Tinkler)也出來解釋其中的來龍去脈。

一個來自歌手的聲音

亭克勒表示,在創立這個網站的時候,他們希望可以找到口齒清晰、讀得懂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的人來錄製單字發音。有鑑於歌劇歌手必須透過國際音標來協助他們唱出不理解的語言,Vocabulary.com當時便雇用了數名歌劇歌手來錄製 20萬個單字發音。

亭克勒說:「我們就在歌手前擺了一台筆電,還有收音非常好的麥克風。他們就坐在那裡,唸出任何在筆電上出現的字......就這樣進行好幾千次。」

最喜歡「大膽」

亭克勒並不想提供在當時唸出「laurel」的歌手名字,畢竟他不知道對方有沒有想要爆紅的意思。只提到這名歌手最喜歡的發音是「audacity」(大膽、放肆)。

如果你還沒問過別人,現在快去問一下

總而言之,直到下一個讓人們再次為之迷惑的現象出現前,快點把這一段音檔存下來,拿去煩擾你的親友們吧!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