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Kibbutz?
Kibbutz(吉布茲),純猶太人聚落,是一種混合猶太復國主義(錫安主義)和共產主義,試圖建立烏托邦社會的集體聚落。無論是CEO還是一般清潔工,所有成員財產共享,收入均分,由社區免費供應三餐、水電、交通、教育甚至醫療等,讓每個成員都可以享受齊頭均等的生活,也能自由選擇加入或退出。
現今的Kibbutz聚落始於20世紀初期。1909年第一個Kibbutz建立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巴勒斯坦地區。當時,那裡不像聖經中記載是「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而是一片礫石纍纍的不毛之地。為了找到食物與水、為了提高資源運用、延續群體生活,猶太人逐漸產生了「集體意識」。無論是工作、吃飯、睡覺甚至是洗澡(早期),不分男女老少,所有的活動都是一起完成。透過團結互助,彼此犧牲一部份來延續民族生存的目標,就是最初形成Kibbutz的默契。
當時建立Kibbutz,更重要的是集結資源,抵禦周邊的其他部族,有點類似台灣早期的墾號(如閩粵人士建立的金廣福墾號)。只是台灣的墾號抵禦的是原住民,而猶太人抵禦的則是巴勒斯坦境內的阿拉伯人。
現今的Kibbutz多半都有內部企業在支撐。在以色列北部的一個Kibbutz,Mishmar HaEmek,單單靠著內部的Tama農場工業,每年能產出165億台幣的營業規模。社區再把收益投入在Kibbutz的福利與建設上,例如為每個人提供車、房、教育、托兒機構、免費三餐,有盈餘的,還重金打造泳池、籃球場、足球場或圖書館。
台灣人實際體驗Kibbutz
因緣際會,我到了Mishmar HaEmek享受難得的週末,那是一個以色列少數幾個非常富有,且能夠持續共產公有化的Kibbutz。即便現今的Kibbutz少了點憂患意識,但從大門的檢查哨與武裝居民,還是能感受到當年建立的文化依襲至今。
通過大門後,迎面而來偌大、平坦且乾淨的道路,針葉林與漆著紅色屋簷的平房坐落在兩側,這些整齊劃一的平房延伸到褐黃色原野的盡頭。隨著每個人成家立業的階段不同,Kibbutz會免費協助你入住適合的房子,無論是單人房、雙人房甚至是四人以上的高級平房,並附上完整家具。
看到如此景象,我不禁好奇,對於資深認真的員工來說,所有人都領一樣的薪水,享受一樣的福利,他們作何感想?
「你這麼辛苦工作,薪水和大家都一樣,難道不會不平衡?你又是怎麼看待free rider(坐享其成的人)?」我問一位在Tama的資深工程師。
「沒問題,頂多把他安置在無聊透頂的崗位上作為懲罰。他依舊要有所貢獻,而我們這些人會持續努力完成目標,然後一起享受成果」他回道。
在共產公有化的影響下,桃花源的氛圍充斥著整個Kibbutz,各司其職的每個人專注於當下,也習慣了互助與分享。村莊內,人與人之間並沒有太多的隔閡,路上遇到的每個人都能隨意寒暄,即便是家庭聚餐,也能看見許多非家庭成員的參與。有幸與其共度晚餐的我們,初來乍到的陌生感從踏入門口的那一刻就消失了,那些迎面而來毫不保留的笑容與熱情,就像回到自己家中接受無私的愛一樣。
很多Kibbutz喪失原先功能
身為一個現代烏托邦的實驗場,Kibbutz試圖藉由群體的力量打造美好家園,但隨著昔日拓墾與抵禦的目的不復存在。有越來越多Kibbutz因為營運問題都已經私有化,有些甚至還變成了一般社區,導致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出走。我的同事是一個土生土長地Kibbutz男孩,隨著時間過去,漸漸明白在Kibbutz裡所享受的福利,其實都是每個人犧牲自己一部分的人生目標換來的,最後也許達成了共同目標並延續了Kibbutz,但卻無法成就自己,因此毅然而然決定離開,尋求自我。
無論加入或退出,追求的都是一個更高的目標與持續的進步,這也是以色列能夠強大的社會基礎,以色列最初團結的記憶。Kibbutz的建立雖然隨著時間漸漸式微,但所帶來的影響淵遠流長。在這裡生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們彼此之間重視互動的程度,也或許正是因為這樣,才能在當今紊亂的中東局勢,屹立不搖地持續發揮世界級的影響力。
為什麼《國家民族法》(Nation-State Law)引起爭議?
以色列雖然主要由猶太人組成,但境內仍有180萬阿拉伯裔公民以及其他民族。《國家民族法》用包含將希伯來語定為唯一官方語言等論述,試圖定調以色列為單一種族國家。此舉具有強大的種族隔離色彩,對阿拉伯族裔非常不友善,議會保守派強勢通過法案時,有些阿拉伯裔議員甚至憤而撕毀紙本草案。
Kibbutz運動正在消逝?
有人認為Kibbutz的生活方式與過往相比不再那麼吸引人,然而以色列仍有如退休軍人等特定群體,在現今社會中受Kibbutz功能所惠,免於因退休待遇不足而生活清苦的困境。
延伸閱讀:《不做非法房東的幫兇 Airbnb下架以色列佔領區房源》
《「明年我們耶路撒冷見!」以色列歐洲歌唱大賽奪冠後的下一步》
《自己的國家自己立:在「微國家」概念下,人人都可當一國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