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邀請到曾在越南擔任1年特派記者的海頓(Bill Hayton)分享他的經歷,讓我們有機會從一位西方記者的觀點來重新發現越南更多的面貌。
1. 用越南話說出「我愛你」三字是不可能的
這不是因為越南人不夠熱情,而是因為在越南話中是沒有「我」和「你」這兩字。
在越南,人們是根據彼此的關係和輩分來指稱對象;例如年長的男性就會是「anh」,年長的女性就會是「chi」,年紀小的男女生就是用「em」來稱呼。這就是為什麼當你初次與越南人見面時,他們會問你年齡,這樣他們才可以用合適的稱呼和態度來對待你。
所以呢,如果你想對某人說我愛你時,很有可能會說成:「大哥愛小妹」;如果今天是女大男小的情況時,在越南話中就會成了「大姊愛小弟」。但大部分的越南女性,還是喜歡不管年紀大小都被人用年紀小的「em」來稱呼。
在越南話中有40種不同的代稱,這些代名詞會根據不同對象和團體有所變化。許多越南話的代稱聽起來比英語還好聽。
編註:這邊的稱呼跟中國古代時,君臣、夫婦、兄臺等代稱類似,雙方用高低關係和年紀大小來稱呼彼此。
2. 越南的傳統服裝受到1920年代巴黎時尚的影響
明信片上,越南女性騎在腳踏車上、黑色長髮披肩、華美的絲質服裝隨動作揚起,有這樣畫面的明信片已經賣了數百萬張。越南女子的傳統服飾「奧黛」(ao dai,英文發音是ow zigh)是種正式的服裝,在出席正式場合、或是在旅館等服務業的工作中,都能見到這樣的裝扮。
這樣的服飾最早可以回溯到18世紀,1920年代,當時是法國殖民地的越南受到巴黎時尚影響,讓傳統服飾有開始有了現代風貌。
1925年,在印度支那現代藝術學校研讀的藝術家Nguyen Cat Tuong受到巴黎時裝的啟發,重新設計了「奧黛」的樣式,更具現代感的服裝在1950-60年代時蔚為風潮。
在戰後時期,奧黛被共產分子視為奢靡的象徵而開始式微,但近年來因為人們喜愛的關係,奧黛又再度回到越南人的衣著選擇中。
3. 1/6的越南人都是維安人員
近幾年,越南已經走出了處處是警察的戒備狀態,但這不表示沒人在監視你。除了正規軍和警察之外,越南當地另有許多維安組織,例如輔助正規軍的團體、村莊軍隊,城市中也有專職的區長監察每個人的行動,這些團體會對越南的國防部和公安部報告。
澳洲防衛學院的柴爾(Carl Thayer)對越南軍方有相當的研究,他表示越南境內的維安人員約有670萬人。因為越南當地的勞動人口是4,300萬人,這表示越南當地光是全職或兼職當維安人員的民眾,就佔了當中的六分之一。
4. 越南的革命之父其實只是個空殼子
建立越南的重要人物之一──胡志明,在海報、鈔票還有越南各處都能看到他的模樣,但最近的研究發現,在1960年代的越戰時期,本名為阮必成(Nguyen Sinh Cung)的胡志明,實際上不是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領導人。
在1910年代,還沒成為共產黨分子的胡志明是個四處流浪的移工,他輾轉在法國、倫敦打工賺錢過生活。
二次世界大戰時,胡志明參加了抗日戰爭。成為領導北越的領導人之前,他也曾參加對抗法國的戰事,在當時美國的眼中,胡志明是個可怕的對手。但他是不是真如外界所想那樣地強硬,一直受到議論。
根據最新的研究,當年掌握越南實權的人不是胡志明,而是共產黨的總書記黎筍(Le Duan)。黎筍是一位魯莽、少有領袖氣質,並信奉高度集中政經體制的史達林主義的人。黎筍運用他對軍隊的掌控力讓其他領導人聽命,並藉此鎮壓那些反對他與南越政府軍開戰的勢力。
儘管黎筍在1975年的越戰中獲勝,但他卻在越南留下了深刻的負面影響:復仇和衰頹的經濟,讓這個國家深陷在孤立和貧脊的窘境中。直到1986年黎筍過世,越南才漸漸地改革開放。
5. 大規模屠殺
1946年,就在與法國爆發戰爭的前夕,胡志明當時曾警告:「我每殺你一人,你可以殺我十個人,然而就算以這樣的比例,我也會勝利。」(You can kill 10 of my men for every one I kill of yours, but even at those odds you will lose and I will win.)
事後證明胡志明是對的,他確實打贏了法國,但隨即而來的美國所造成的死傷數卻是跳了好幾倍,比當初與法國對抗的死亡數多了5倍。
長達20年的越戰中,美軍的死亡的數字約可以確定是58,220人、1,629人失蹤,而越南的死傷數卻是難以估計。根據英國醫藥期刊(BMJ)在2008年的發表,大約有300萬越南人死於越戰,其中有200萬人是一般平民。這樣的數據顯示出當年越南政府必贏的決心,以及美軍方面無情和大規模的炮火攻擊。
6. 越南當地的熱門島嶼曾是集中營
你應該聽過越南旅遊廣告「隱藏的魅力」(The hidden charm)那句話,許多喜歡探險的觀光客多半會受到這句話吸引,但事實上,許多越南人並不愛這句話。
在富國島(Phu Quoc)以及昆島(Con Dao)附近,確實擁有許多吸引人探索的景致,但在這些滿是椰子樹搖曳的小島上,充滿痛苦的歷史。
1860-1950年代的法國殖民時期,昆島常被用來關押政治犯和異議分子。昆島有名的「虎籠」──150公分、寬3公尺的地洞──關著至少5位罪犯。這種型態的監獄在軍政府時期還有使用,約莫有2萬人死在牢中。
富國島也跟昆島一樣,在法國殖民時期作為監獄之用,之後也是越南軍政府關人的地方,在越戰過後,反對共產黨的人都會被送到這些小島上進行「再教育」。這些一度充滿壓迫和痛苦的小島,現在全成了放鬆和遠離喧囂的最佳去處。
7. 越南的敵人一直都是中國
就算越戰已經在40年前結束,但大部分的人還是會在第一時間想到美越兩國間的戰爭。事實上,越南和中國在這之前早就已經爭戰多年。
雖說越南人和中國人之間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現代的越南人或多或少都避免說自己與中國人相同。越南主要大城中,重要道路、雕像以及建築物都是用曾和中國抗戰的英雄、傳奇鬥士為名。這包含了:
- 徵氏姐妹(徵側和徵貳,Hai Ba Trung):這對姊妹花是西元40年在越南北部反抗中國東漢政權的姐妹
- 吳權(Ngo Quyen):他是西元938年時,越南吳朝的開創者,被視為帶領越南獨立的象徵
- 李常傑(Ly Thuong Kiet):越南李朝的一位宦官和將領,,曾在1076年與宋朝交戰
- 陳興道(Tran Hung Dao):他在1284年擊退蒙古軍隊
- 黎利(Le Loi/Le Thai To):他在1428年起兵驅逐明朝駐軍
- 阮惠(Nguyen Hue/Quang Trung):他在1789年擊敗清軍
大部分提到的歷史故事都還是謎團,如今,中越之間的領土戰爭已然消逝,中國現在的勢力是在充滿石油和漁獲的南海上。
8. 不是所有的戰爭遺跡都是真的
越南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就是北越打贏南越的關鍵時刻,當時北越共產黨分子開著戰車壓過了位在西貢的南越總統府大門,南越政府宣告伏首。但,是哪一台坦克車?
不管是在河內、還是在西貢的博物館中,都擺著一樣寫著「843」的坦克車,還在旁標明這是壓過總統府大門的那輛車。
但是從1975年4月30號的照片中來看,當年壓過大門、創下歷史性一刻的坦克車根本不是坦克843。至於為什麼會讓「坦克843」代替真的坦克出名,那是因為這輛坦克843曾在紀錄片電影中出現,這對想要營造「解放國家」印象的共產黨人員來說,坦克843重要得多。
9. 如果你深愛某人,把他們的所有物燒掉吧
在越南宗教信仰中,死亡不代表結束。死者只是到了死後世界,一個跟生人世界相差無幾的世界中。因此,死者就需要一個和在生前時一樣舒適的房子,但這些過世的人要怎麼取得手機、洗衣機、和新衣服?
這很簡單。活著的親友們會買用紙紮的物品在丟到火中燒掉,這樣這些物品就會到死後世界的親人手中。據越南政府估計,當地人在2012年花在紙紮品的錢上就達到2,000萬元美元(折台幣約5億978萬)。
10. 外國人很難正確發出半數越南人的名字
從越南河內到美國好萊塢,上千萬的越南人都有一樣的姓:Nguyen(阮)。
越南的總理叫做阮晉勇(Nguyen Tan Dung),還有位導演叫做阮達斯汀(Dustin Nguyen),然後在美國、澳洲、和其他歐洲國家裡,「阮」這個名字已經成了最受歡迎的姓之一。
要發出這個字的因是相當需要技巧的,因為「ng」這個字要同時發出母音和美國人不熟悉的語調。(如果美國人)想要發出這個字的音時,最接近的方式就是發出「nwee-yen」或是「win」也可以。
這個姓可能是來自中文的部首,許多年以來,為了表達對越南君王的效忠,上千個家族選擇、或是被迫選擇使用「阮」這個姓。
11. 很少越南人能看懂古時使用的文字系統
直到20世紀以前,越南人通常都是用一種類似中文字體,叫做「字喃」(Chu Nom)的文字系統來書寫,在16世紀時的傳教士,也都是以這種中文外觀的字型抄寫在經書上,但為求快速傳教,神父們開始使用拉丁文紀錄。
來到20世紀,越南政府發現使用拉丁文的文字能讓想法傳遞的更快,於是傳統的文字系統「字喃」就越來越少人使用。
到了現在,「字喃」的文字系統可說是幾將消失,若是你想看到這樣的文字,就剩下當地的佛寺寶塔可以憑弔,或是到越南當地最有名的歷史文學故事《金雲翹傳》(the Tale of Kieu)中,找找「字喃」的蹤影。
因為現在很少有越南人可以唸出這早期的文字系統,越南當地少數還能念「字喃」的學者,就擔心這樣的文字系統將要消失殆盡。
編註:本文的記者海頓(Bill Hayton)在2006-2007年在河內擔任駐地記者,他著有《越南:騰飛之龍》(暫譯,Vietnam: rising dragon)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