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更年期很特別
以人類來說,女性一生會經歷初經、青春期再到更年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然而,在動物界中,女性的更年期並不那麼常見,多數動物從成年開始,一直到死前都具有生育能力。
目前已知除了人類之外,只有 4種哺乳類動物有更年期,而且牠們都是鯨魚類。
因為阿嬤可以帶孫
所以,為什麼人類會有更年期?女性的更年期對全人類來說又有什麼好處呢?關於這個問題有很多種看法,其中一種論點叫做「祖母假說」(grandmother hypothesis)──也就是 40-50歲的女性到了更年期成了「阿嬤」就可以幫忙帶孫子,這比自己生、自己養還更有競爭力。
帶孫的帶孫 生孩子的生孩子
總的來說,祖母假說的看法是,因為阿嬤們可以幫忙帶孫,所以有生育力的女性可以生更多胎。有長壽基因的阿嬤們可以帶更多的孫子,就能讓這種長壽基因傳遞下去。
阿嬤們很有效率
不過「祖母假說」並沒有太多相關研究或證據,猶他大學人類學家霍克斯(Kristen Hawkes)是第一個提出相關證據的學者。
霍克斯認為,生活在坦尚尼亞以狩獵、採集維生的哈札人(Hadza),因為阿嬤們在覓食上非常有效率,所以能讓媽媽們餵養更多孩子。
近現代的加拿大和芬蘭
最近,在《當代生物學》又有了 2篇和祖母假說有關的研究,分別是 17世紀的加拿大魁北克省和 18世紀的芬蘭,或許能讓大家對於「阿嬤」這個角色有不一樣的認識。
從第一批移民的資料都有
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聖勞倫斯谷(St. Lawrence Valley),當地從 1608年法國天主教教會抵達開始,便詳細記錄下教區內每一筆和出生、婚姻、死亡有關的紀錄。
負責這項研究的演化生物學家柏杰隆(Patrick Bergeron)表示,他們找到了第一批從法國來到當地定居者的所有資料,「當時的生活很艱難,在某幾年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甚至活不到一歲」。
和娘家距離遠近有差
柏杰隆分析了 100年來這個教區內,阿嬤和女兒成家後生活距離的遠近,以及孫子輩的人數和壽命。結果發現,阿嬤和女兒生活距離越遠,女兒生下的孩子數量就越少。
如果阿嬤住在附近能幫忙帶孫的話,每個小家庭內平均能活到 15歲的孩子也會比較多。
半數活不到15歲
「當時的女性有很多孩子,平均一個人差不多生 8胎,」和柏杰隆共同完成這項研究的伯恩大學演化生物學家恩格哈特(Sacha Engelhardt)說:「但當時的環境很辛苦,一名女性生的孩子當中有一半在 15歲前就死了。」
柏杰隆和恩格哈特的資料庫當中,每名阿嬤擁有的孫子數量從 1-195人都有。
「祖母假說」最佳佐證
如果比較同一個阿嬤的後代,女兒成家後搬到距離娘家 200英里遠,比起住在和娘家同一個教區的女兒,前者平均所生的孩子人數會比後者少了 1.75,意即和「媽媽」住得近一點,在當時確實會讓女兒生更多的孩子。
柏杰隆和恩格哈特的這份研究,可說是截止目前為止最能佐證「祖母假說」的研究成果。
為什麼阿嬤不能更長壽?
如果「祖母假說」真的這麼厲害,只要阿嬤幫忙帶孫就能延長孫子的壽命,還可以多子多孫多福氣,那為什麼人類的年齡總有個限制,不會讓阿嬤們一代比一代更長壽,如果阿嬤們能從孫子帶到曾孫,對於人類來說不是更好嗎?或許接下來這個研究就能解開這個謎題。
分界點在75歲
芬蘭圖爾庫大學(University of Turku)的生物學家查普曼(Simon Chapman)比對了 1731-1895年芬蘭教會的資料,結果發現 50-75歲的阿嬤確實能增加孫子輩的人數和存活率,但當阿嬤超過 75歲,事情就會相反。
60歲達到巔峰
根據查普曼的研究,當時的芬蘭女性大約在 40多歲時做阿嬤,接著她照顧的孫子人數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多,到她 60歲初期就會達到兒孫滿堂的巔峰,接著逐年遞減。
芬蘭阿嬤和兒子同住
和前述加拿大魁北克省不一樣的是,工業時期的芬蘭阿嬤多半和兒子一家同住。家裡有一個 50-75歲的阿嬤能讓 2-5歲的嬰幼兒存活率提高 30%,但當阿嬤超過 75歲,新生兒能活到 2歲的機率就會減少 37%。
占到孫子的資源
查普曼認為,這樣的結果是因為兒子家中要撫養的人口太多──當阿嬤到了一定的歲數可能就需要額外的照顧,而這會占用到兒子還要照顧下一代的資源。
現在已經不一樣了
不過查普曼也說道:「現代已開發國家的(國人平均)壽命已經比以前長上許多,或許醫學進步已經讓我們克服了人類壽命的『自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