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公哺乳類化石標本比較多之謎

當你在博物館欣賞各式各樣的化石標本時,或許會預期自己碰到不同性別化石標本的機率是一半一半,但最新的研究顯示不盡然此。

文章插圖

雄性>雌性

本月初,澳洲阿德萊德大學與波蘭科學院針對哺乳類動物化石標本的性別分布進行研究,發現整體來說,博物館裡的雄性哺乳類動物化石標本比雌性哺乳類動物還要多。

不同動物習性  一樣結果

這份刊載在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研究先是分析手上有的 186隻野牛和 91隻棕熊的標本。

會挑選野牛和棕熊,是因為野牛是群居性動物、棕熊則以獨自移動居多,因此研究想確認化石標本的性別分布會不會受到動物的習性影響。結果研究團隊發現,整體來說,雄性哺乳類動物的化石標本佔了 75%。

除了野牛與棕熊  其他也一樣

接著,他們透過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美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英國國立歷史博物館調閱網路資料,分析這些博物館在這百年來蒐集到的哺乳類化石標本,發現除了蝙蝠、食蟻獸、樹懶以外,其他哺乳類化石標本都是雄性比雌性來得多。

文章插圖

關於長毛象的類似研究

這樣的發現也和 2017年的研究相呼應,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意外發現手上 95隻長毛象化石有 69%都是雄性。研究推測,也許是因為長毛象就像大象一樣,年輕的雄性長毛象習慣在一定年紀離開雌性長毛象群,單獨或和其他雄長毛象「闖蕩」,因此更容易暴露在意外事故的風險下,而後再被古生物學家發現。

一個結合眾多證據的推測

不過領導該研究的生物學家帕克諾巴(Patrícia Pečnerová)強調,這樣的說法多少有一定程度的推測成分,畢竟他們沒辦法「實地理解已絕種物種的習性」,也只能「在把各式各樣的證據拼湊起來後,設法找到一個最簡單的解釋」。

文章插圖

原因可能不單一

回到這次的研究上,該研究坦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非常多元,可能和動物本身的習性有關,也有可能是收藏家偏好收藏特定性別的化石標本所致。但不論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為何,有參與研究的學者利瑪斯(Bastien Llamas)指出,這樣的問題是研究者必須時時放在心上的一件事。

可能會有錯誤理解

畢竟這些化石標本通常是研究者用來理解已滅絕動物生活習性、飲食習慣、活動範圍的方式,如果標本本身就有性別偏誤,研究者就可能把在單一性別標本上的發現錯誤套用到整個族群身上,他說:「如果你沒有把手上的樣本有六到七成都是雄性這件事列入考量,那麼你以此做出的結論就可能出錯。」

化石標本代表性  很重要

因此研究最後也建議,未來博物館在挑選標本時應該要更注意代表性的問題,不論是性別、分布地點、年齡等因素都應該要列入考量。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