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族性崇尚勤奮自立,青少年階段人人學習自食其力、打工賺錢,早期旅美作家陳之藩著名的散文《哲學家皇帝》當中就有描述「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時至今日,在這消費文化為尊、高度資本主義化的美國社會裡,年輕人賺來的錢要怎麼用,卻變成了一大問題。
搶救學貸月光卡債族 理財素養月喚大眾意識
學貸問題就是一例。身上的學貸從年輕一路背到老,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根據政府機構2017年統計,在2015年60歲以上的美國人共積欠667億美元學貸,平均每人2萬3,500美元,這數字比十年前多出一倍。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許多人是在為自己的兒孫輩還債。此外,美國人最習以為常的消費付款方式—信用卡,所衍生出的卡債問題也成了社會負擔,很多人無法安心退休享受晚年。凸顯了在這個高度崇尚物質的社會,如何管好手上的金錢,也是一門學問。
根據2017年一份調查,每五名美國勞工就有四人是靠月薪過活的月光族;四分之一受訪者沒有儲蓄的習慣;高達75%的人身上背著某些債務,而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負債情況會持續下去。根據最新統計,美國人的信用卡總負債高達1兆美元。鑒於以上數字隱含著隨之而來的社會問題,來自政府、商業界及教育界的領導人物致力於提升美國人的理財素養(Financial Literacy)。
這樣的訴求在立法機構發酵。2003年,美國國會參眾議院分別通過決議,要求政府宣布每年4月為「理財素養月」(Financial Literacy Month)。2005年眾議院通過一項法案,用來支持「理財素養月」的目標與理想,呼籲聯邦政府、各州政府、學校及非營利組織以適當的方式參與,用來凸顯理財教育的重要,指導美國人建立並維持健康的理財習慣。
理財素養,簡單來說就是在金錢上做出明智決定的能力。素養這個詞,指的不只是關於金錢的數據及資料上的理解,更是基於這樣的知識,使人們能夠正確使用金錢並導向健康的財務狀況。
基於上述統計,大多數的美國人不知道怎麼管理手上的錢,然而情況有多嚴重呢?根據全美理財教育協會(NFEC)一項針對全美50州、1萬7,000人進行的理財能力測驗,30題測驗中,題目包括建立預算、支付帳單、設定財務目標與其他個人理財的主題,結果只有近半數(48%)受測者合格,所有答題者的正確率63%。
學校理財課程不足 近半Z世代憂財務難題
在學校體系內教授理財知識,成了美國政府與民間推動的方向。希望藉著理財課程的普及化,在學生成人以前傳授理財素養,能讓學生得到需要的知識,以在做出財務決定時,感到更有信心。不過這種課程仍未完全普遍,而理財專家說這是一大錯誤。
「我總是把理財教育跟學開車相提並論。」服務於一家消費者信用報告機構的專家烏澤默(John Ulzheimer)如此比喻:「任何心智正常的人都不會允許他們的孩子,在還沒學會開車就跳上車子、握方向盤。可是我們卻讓這些年輕人,在沒有受過正規訓練之下,就開始使用信用卡與金融帳戶。」
根據一項調查,目前20多歲的Z世代美國年輕人,近半數認為就算受過高中教育,仍然對於管理財務上有許多難題。另有逾半受訪者擔心,金錢問題會成為他們追求理想人生的阻礙。四分之三的年輕人認為,個人理財課程應該列入高中必修課。
理財教育向下扎根 建立全國標準分齡學習
非營利組織「經濟教育委員會」(Council for Economic Education)建議,針對理財素養應立下全國標準,用來建立從幼兒園到高中生的教學架構,包括管理收入、購買商品與服務、使用信用卡、儲蓄與投資、保險等。然而,全美目前僅有19個州採用了這一套標準。
隸屬於美國財政部的理財素養暨教育委員會(FLEC)近期建議,大專院校將理財課程列為必修。在大多數學校未將理財課程列為重點之下,師資來源可以從受過金融訓練的學生、校外專家等方向尋找。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多家高等教育學府,已經開設理財課程。
理財教育向下扎根,分齡學習是一重要原則,從幼兒園一路到高中,不同階段的學生將學到循序漸進的理財工具箱,為將來進入社會做好準備。例如,對小學四年級學生要教的是「為什麼要儲蓄」;對中學八年級學生則是教「如何在一筆重大消費之前收集必要資訊」:讓高中12年級學生學習「教育、技能與經驗會如何影響每個人的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