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 超強防疫密技背後的百年故事

洗手很簡單,但是背後的故事一點都不簡單。今天,就跟著小隊長一起看看「洗手」背後的百年歷史!

文章插圖

你洗手了嗎?

既沒有解藥,也沒有疫苗,在COVID-19(武漢肺炎)面前,人們最好的方式就是想辦法降低自己的罹患機率。

洗手,就是上從一國領導人,下至診所醫生都在倡導的有用方法。簡單、輕鬆、省時,就能大大降低自己的感染機率。

不過,對當代人而言這麼重要的常識,背後的歷史其實意外的短。

人,其實沒那麼乾淨

以今天的標準回望過去,大多數時候,人其實一點都不乾淨。洗手這件事,更是直到近代才逐漸被不同文化的人所重視。

在以前,人們會因特定宗教的要求,如:伊斯蘭教、猶太教等,而打理自己全身,包括清潔自己的雙手。在一般日常裡,過去人們的衛生習慣很難和今天的「乾淨」一詞沾上邊。

就算到 17世紀,人們的衛生觀念仍然沒有太好,「定期更換貼身衣物」就足以滿足當時對個人衛生的要求。

但是,堅持洗手的還是大有人在,雖然他不太能算「一般人」。

文章插圖

兩天洗一次手

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就曾保有每兩天就使用散發香氣的水洗手、洗臉一次的習慣。不過,當時人們的衛生習慣估計最好也就到此為止。一直到 19世紀中期左右,「洗手」的歷史才逐漸發生改變。

產房裡的大發現

在 1840年代,懷孕生產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其中一項對產婦的生命造成威脅的,就是產褥熱(註)。

當時的產房內,產婦常因不明原因在生產後感染產褥熱,最終離世。

有關洗手的重要性,也就從產房裡開始。

註:產褥熱是在產後 24小時-10天,因「陰道檢查過多,破水時間過長,生產時間過長,絨毛膜羊膜炎,剖腹產,會陰剪開及生產之裂傷,以及出血」,等六大項因素而發生,造成患者發燒、影響食慾、腹痛等症狀。現在已經可以透過抗生素等治療方式治療。

文章插圖

賽梅爾維斯的好奇心

賽梅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是在維也納公共醫院產房工作的一名醫生。該醫院的婦產科有兩間產房,一號產房由男性的醫生或是醫學生為產婦接生;第二間產房則是由助產士為產婦接生。

有趣的是,兩間產房產婦的死亡率並不相同。

第一間由醫生們為產婦接生的產房,產婦們的死亡率是隔壁二號產房的近兩倍,這個神祕的差距,讓賽梅爾維斯感到非常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生產姿勢?男醫生?

於是,賽梅爾維斯提出許多假設,想找出造成兩間產房產婦死亡率差異的原因。

產婦的生產姿勢、男醫生為產婦接生,導致產婦比較害羞等,各式各樣原因都在一個接著一個的產婦死亡後,被賽梅爾維斯排除。

直到,他仔細檢視兩間產房的工作人員進產房前的行程。

早上有沒有進太平間

在他檢視兩間產房醫護人員進產房前的行程後,他找出了問題的關鍵。

一號產房的醫生、醫學生們,早上會先到醫院的太平間驗屍,醫生也藉此機會指導醫學生們有關人類身體的知識,下午才進入產房為產婦們接生。而二號產房的助產士並沒有同樣的行程。

因此,賽梅爾維斯做出了新假設:「屍體顆粒」是讓產婦生病、致死的原因。

文章插圖

通通要洗手

賽梅爾維斯認為,醫生們在驗屍完後沒有清潔雙手,導致「屍體顆粒」從醫生轉移到孕婦身上。

因此,在 1847年他要求所有人通通都要先洗手,才能夠進入產房為產婦們接生。

這次,賽梅爾維斯的作法獲得顯著成效,產房的死亡率被他的「洗手政策」壓低至 1%左右。

但不久後,他便離開維也納公共醫院,轉到匈牙利的另一家醫院。在匈牙利,他仍然持續推廣洗手的理念,同樣要求醫生們必須做好徹底的手部清潔,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但是這份成績單,並沒有讓他的「洗手理論」獲得醫界的廣泛承認。

醫生們為何不接受「洗手理論」?

「洗手理論」不被醫生們接受的原因,根據美國紐約的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歷史系傑出教授湯姆斯(Nancy Tomes)的觀點,可能是受到醫生們自尊心的影響。

湯姆斯教授說:「當時維也納大部分的醫生都出身自中高階層的家庭。他們認為自己是非常乾淨的人,有別於一般中下階層的大眾。他(賽梅爾維斯)指出醫生的手一點都不乾淨,就像在污辱他們一樣。」

賽梅爾維斯的晚年可能受到梅毒或是阿茲海默症的侵襲,住進精神病院。最後,他因手部傷口引發的敗血症而死亡。(註)

註:《國家地理雜誌》在報導中提及賽梅爾維斯的晚年疑似患有梅毒或是阿茲海默症。《華盛頓郵報》則是提及他在離世前,曾試圖逃離精神病院但失敗,最終遭警衛毆打。

賽梅爾維斯的接班人

所幸,他的「洗手理論」並沒有因此消失。

1867年,蘇格蘭醫生李斯特(Joseph Lister)在賽梅爾維斯死後兩年,承繼他的洗手理論並努力推廣。從 1870年代開始,醫生們開始逐步重視手部清潔及器具消毒的重要性,終於接受了賽梅爾維斯的洗手理論。

據說,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細菌理論有一部分也是受到洗手理論的啟發,提出後徹底改變了醫生們調查病因、照護病患的方法。

這時候,大眾還是不洗手。

文章插圖

不只醫生要洗手,你也要!

讓大眾意識到洗手的重要性,又是一段漫長的故事。期間,經歷了城市公共衛生系統的進步、上層階級「清潔」的觀念,在中產階級間逐漸普及、原本屬於豪宅限定的「浴室」成為一般家庭的常見設施之一……等過程,才讓大眾重視洗手的重要性。

此時,約莫是 19世紀末、20世紀初,距離當年賽梅爾維斯倡導洗手的重要性,已經過了約半個世紀。

男生比較少洗手

《手冊:細菌環繞下的生存指南》的作者華爾曼(Miryam Wahrman),在書中曾經引述《美國感染控制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刊載的一則 2009年的研究,顯示即便進入 21世紀,人們知道洗手的重要性卻不太洗手的現實。

這份針對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只有 69%的女性及 43%的男性在小便後洗手;大便完後,84%的女性和 78%的男性會洗手。而在飯前這樣重要的洗手時刻,則分別只有 10%的男性及 7%的女性會洗手。」

文章插圖

洗手威力無窮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助理教授克拉佩克(Petra Klepac)是傳染病模型的專家,善於分析及預測傳染病的流行規模及嚴重程度。當她要試著預測 2018年英國流感的傳染力時,決定要進一步研究洗手的重要性,整個過程被記錄在 BBC的紀錄片《感染:BBC的四大流行病》(Contagion! The BBC Four Pandemic)中。

最終,克拉佩克的研究成果驚人。在詳細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後,她發現只要比平常多洗 5-10次手,將能減少 25%的感染機會。

讀完文章,先去洗手吧!

眼下面對COVID-19(武漢肺炎),人們除了預防和仰仗自身免疫力外,還沒有太好的對策。

「人們尚未有具體的醫學治療方法,也還沒有疫苗。」克拉佩克助理教授表示:「這就是人們目前正積極尋找可以簡單實施、非醫學方法的原因。」

華爾曼則看見「洗手」帶給人們的希望。「你可以告訴人們:『有件事情可以幫助你降低感染(COVID-19(武漢肺炎)的機會。』洗手很簡單,一點也不麻煩。在碰觸口、鼻和眼睛之前,用肥皂洗手。這的確帶給人們希望,因為它確實帶來改變。」

上線時間:2020/03/22
增修時間:2020/03/24  補充賽梅爾維斯死因不同說法。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