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荒塚無人聞問 民團襄助促華人義山
華人義山指的是由東南亞華人社會組織、宗教團體或是血緣性、地緣性的單位所管理的公共墳地。
華人大規模移居馬來半島的歷史可追溯到清朝政局動盪時期,民不聊生慘況迫使福建廣東的貧苦人民紛紛移居到天然資源豐富的馬來半島尋找出路。
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風俗信仰並無因遷移千里之外而忘卻,「入土為安」四個字對他們來說,彷彿才是生命完結的句號。然而,馬來西亞開埠之初,地廣人稀,身微命賤的僑胞在惡劣環境下逝世只能草草成殮,隨處埋葬。
後來,因不忍無親無戚、客死異鄉的僑胞荒塚乏人管理,當地自行結社的僑胞領袖頓生惻隱之心,向當時的殖民地政府申請葬地,逐步在馬來西亞各地區成立讓先輩們安息長眠之地,取名「義山」。
根據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馬來西亞歷史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輝解釋,義山二字中的「義」含有義助的意思,讓當時經濟拮据的僑胞不為身後事而負一身債。
百年古墳承載歷史文化 潛力地段卻遭財團覬覦
然而,根據馬來西亞1911年土地法令,馬國華人義山的土地使用權歸當地政府擁有,雖然使用價格比起商業單位管理的私營墓園便宜許多,卻隨時面臨被政府徵用的風險。
位於馬國首都吉隆坡市中心黃金地段,至今已有125年歷史的吉隆坡廣東義山是全馬最有指標性的華人義山之一,占地超過260畝的這座義山被譽為吉隆坡開埠歷史的文化載體。
除了擁有數萬座墳墓,諸多吉隆坡華裔開埠功臣也長眠於此,當中還有超過300座具有歷史價值的墳墓如名人墓地、清朝古墓、各類總墳等,一些墓碑甚至還留有汪精衛、孫中山與蔣介石的題字,堪稱極具研究價值的「露天博物館」,台灣南華大學生死系、台灣青年馬來西亞觀摩團、殯葬業都曾前往參訪,奠定此義山的國際地位。
儘管如此,面對如今寸土如金的情況,處在未來商業黃金發展地段的廣東義山一直是利益相關者虎視眈眈的目標。
根據廣東義山官方網站的歷史記載,從1994年至今,義山已多次拒絕數家獻議以優厚條件交換土地的財團,有馬國「現代化之父」之稱的時任首相馬哈地也曾以推展發展計畫為由,先後祭出「搬遷」和「封山」令,所幸義山守護者與當地華人社會立場堅決,透過朝野政黨和媒體的輿論起了巨大作用,義山才得以在千層浪中起死回生。
逃得了一時卻逃不了一世,義山的生存必須趕上時代的潮流,以台灣金寶山鄧麗君墓園發展成觀光景點為鑑,吉隆坡廣東義山董事會這幾年不惜砸重本,打造結合墓園、文化古蹟與生態綠地概念的「古蹟公園」。
時代洪流中求生 觀光、考古與生態改革
通過多項改革,義山逐步吸引世界各地考古學家、歷史學者及研究歷史的大專生前往考究和鑽研。如今,義山研究有更多先進做法,如透過衛星定位即時系統(GPS)標示,就能找到墓碑位置。
有趣的是,當地青年及文教團體每年都會號召千人聚集吉隆坡廣東義山,舉辦意義深遠的馬拉松跑步賽事,綿綿不絕的生命力也讓原本沉睡的義山復甦。每一年參與義山馬拉松的健兒們,沐浴在城市所剩無幾的綠肺,流下的汗水似乎在告訴安葬於此的先人,他們已經接下守護義山的火炬。
後人肩負守護義山的使命,卻不得不面對葬地缺乏的不爭事實,為此,1980年代,廣東義山已逐步推出火葬服務,全亞洲最高最大的納骨塔也坐落在此。未來,也不排除推出有助美化市容的花葬服務。
經過歷史長河的演變,義山同時扮演促進社會文明的角色,這幾年來在義山舉辦的盛大拜祭節慶,都提倡文明拜祭,教導大眾減少焚燒,加強環保。
吉隆坡廣東義山連續五年在清明節推動「箏心傳意」活動,掃墓區懸掛色彩繽紛的風箏、增添留言布告板,不僅是傳承古人清明祭墓放風箏除厄的習俗,也在灌輸民眾取代燒紙祭祖習慣。
種種轉型工作都在不斷向外界證明,義山能與發展洪流並存,而非與活人搶空間。
目前,吉隆坡廣東義山也正努力向當地政府爭取將義山列為國家級文化遺產,一旦成功取得這張保命符,就有望擺脫市政府徵用地段的緊箍咒,再繼續朝向爭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將義山推向世界舞臺。
馬來西亞華人義山因後人慎終追遠精神而延續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若一旦被時代巨輪輾成歷史灰燼,恐怕這個世界並非僅僅少了一座墳場那麼簡單,丟失的可是全球華人奮鬥史中一塊重要歷史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