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新聞一條接一條,你也「新聞疲勞」了嗎?

「今天,OO國的COVID-19(武漢肺炎)確診人數終於出現平緩,但是政府...」,一條又一條的COVID-19(武漢肺炎)新聞,你,累了嗎?

文章插圖

全世界都在看新聞

從COVID-19(武漢肺炎)爆發後,人們擔心自己錯過任何一條重要的COVID-19(武漢肺炎)訊息,幾乎天天鎖定新聞媒體等待著最新消息,不少新聞媒體的流量因此創下新高。

與 2019年10月相比,今年 3月《衛報》的網站瀏覽量(page views)高達 21.7億次;英國首相強森(Boris Johnson)在 3月23日發表的全國演說,更成為英國史上收視人數最高的節目之一,超過 2,700萬人同時收看直播。

哈佛大學的新聞研究機構尼曼實驗室(Nieman Lab)表示,截至 3月9日為止,在美國新聞網站上,每四個瀏覽量,就有一個是關注COVID-19(武漢肺炎)相關的新聞,「這類主題在短短一周內,就獲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遭罷免的新聞一個月才能獲得的關注度」。

COVID-19新聞會不會太多了?

不過這個趨勢沒有持續太久,尼曼實驗室進一步指出,進入四月第一周後,關注度又回到了正常水準,人們似乎對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相關的新聞感到厭煩了。

文章插圖

新聞一直重複

自從COVID-19(武漢肺炎)爆發後,澳洲新聞愛好者克蘭西(Kris Clancy)對新聞的熱忱也消失了。以前失業時,他會收看多家不同的新聞節目,在Twitter上還會追蹤特定記者,但現在他一周只固定收看一檔節目、看幾場新聞發佈會。

他說道:「感覺像只有固定幾條新聞不斷反覆出現。」

抱歉,但是我不想看新聞了

同時,越來越多人表示新聞疲勞讓他們開始刻意遠離新聞。根據澳洲坎培拉大學(University of Canberra)的調查,71%的澳洲人表示自己刻意避開COVID-19(武漢肺炎)的新聞,52%的人厭倦有關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相關的消息。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數據顯示,71%的美國人表示自己需要從COVID-19(武漢肺炎)相關的新聞中抽離,休息一下;40%的人表示他們因為追蹤這些新聞,心情變得更糟。

文章插圖

數大不一定更好

丹麥的前新聞編輯哈格魯普(Ulrik Haagerup)指出,人們其實知道新聞的重要性,只是近期的新聞幾乎只有COVID-19(武漢肺炎),不免讓人們感到難以負荷。

「當然,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相關的新聞很重要,但從心理學上來說,如果(新聞數量)超出人們的負荷範圍,會導致人們注意力轉回他們的貓或是Netflix影集。」

COVID-19新聞疲勞情有可原

人們這種消極、疲勞的態度其實情有可原,路透社新聞研究所(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的負責人尼爾森(Rasmus Kleis Nielsen)歸類出三個原因:

原因一:人們感到很沮喪

每天新聞都報導出更多確診案例、更多死亡人數,又一個下達封鎖令的地區,這類新聞實在很難讓人產生正向的情緒。

原因二:對現狀的無力感

雖然政府不斷宣傳「遵守公衛政策、待在家就是貢獻心力」,卻還是擋不住漸漸侵蝕人們的無力感,在一條一條的COVID-19(武漢肺炎)新聞之間,人們的無力感也越來越強。

原因三:喪失對新聞的信任感

最後,人們對新聞媒體的信任感也逐漸降低,新聞媒體在人們印象中漸漸與「膚淺、不準確、駭人聽聞」這類詞彙掛勾。

文章插圖

左耳進,右耳出

7天 24小時不斷循環的COVID-19(武漢肺炎)新聞,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人們對它的敏感度開始變得越來越低,類似的原理也被用於治療恐懼症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專精於心理創傷與心理健康的教授阿莫爾(Cherie Armour)形容,這個現象就像是「人們聽得越多,但實際接收的卻更少」。

他表示:「我的意思不是人們不再關心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的進展,但是在COVID-19(武漢肺炎)的新聞中,人們看見了,人們也聽見了,卻開始左耳進右耳出。」

這可不是什麼好跡象,甚至會影響到目前採取的一些防疫策略。

雪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臨床心理學教授班托(Richard Bentall)表示,目前部分控制疫情的策略是建立在「嚇阻大眾,讓大家待在家」的假設上,如果人們對疫情的敏感度降低了,「那我們可能有麻煩了」。

文章插圖

搞定焦慮來源:少看一點新聞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特別建議人們,如果會因為接受新聞而感到沮喪,記得關掉新聞。心理專家阿莫爾指出,從新聞網站流量下降,可以看出不少人確實採納了這個意見。

不過,這就意味著選擇「具有公信力」、「強調事實而非臆測」的媒體顯得越來越重要。

前新聞編輯哈格魯普提醒人們,選擇一個為我們過濾世界的媒體真的很重要,他建議人們可以優先選擇提供「公共資訊」的媒體,不論是由企業出資或是公共媒體皆可。

一樣米養百種人,跟比較不受影響的人互動

心理諮商人員馬丁(Liz Martin)建議會因為太多COVID-19(武漢肺炎)新聞而感到焦慮、沮喪的人,也可以從比較不受大量COVID-19(武漢肺炎)新聞影響,但同樣以可信任媒體為主要消息來源的人互動中,了解最新的疫情發展。

她說:「如果有人確實會因為大量的COVID-19(武漢肺炎)新聞感到焦慮,這不是他們的錯,也不必批評,每個人都不一樣。」

文章插圖

那群想關而關不掉新聞的人

不過,對醫生、學者、新聞記者、公關專家、政府官員、科學家、醫療或消毒用品製造商的從業人員來說,上面這些方法可能對他們都不太管用,職業使得他們必須隨時隨地跟上最新疫情發展,當人們必須開始遠端工作,工作與私生活的界線模糊,讓他們的狀況顯得更辛苦。

「設界線」很重要

心理治療師戴維斯(John-Paul Davies)坦承,要這些工作的從業人員減少吸收新聞的量真的很困難。但是他建議還是要努力「劃定界線」,不論是閱讀相關資訊的量,或是為自己安排休息放鬆的時間。

此外,馬丁也提醒這些人關心同事的重要性,他說:「成為彼此的支持真的很重要。」

找到未來值得期待的事物,這些只是暫時的

戴維斯認為,除了盡可能利用當下的時間,找些未來值得期待的事物也很重要。

他提醒大眾:「雖然現在看起來不像立刻就會結束,但最終一切一定會迎來終點。現況只是暫時的,最終一定會改變。」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