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全美的「銅板荒」
在一般民眾的生活經驗裡,「商店無法找零」是個罕有的現象,久久才會遇上一次。
但近期,「商店無法找零」卻成為美國的一種新常態,商家開始貼出「不接受現金支付」、「只接受信用卡」這類的公告,上述皆顯示美國遇上了「銅板荒」。
銅板數量其實夠,只是銅板不再流動
在專家眼裡,「銅板數量不足」只是一個結果,「銅板流動循環中斷」才是真正的問題。
換句話說,美國其實擁有足夠的銅板數量,只是不像過往一樣自由地在商店、消費者之間流動,才會造成眼下的「銅板荒」。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 6月在接受國會質詢時表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經濟體系中銅板的流動循環中斷了。」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財務專家馬怡名(Yiming Ma,暫譯)表示:「比起銅板數目不足,『銅板流動循環中斷』是一個更精準的描述方式。這也意味著,只要銅板能恢復正常流動,就能緩解目前的問題。」
This week I saw a sign at a Starbucks an hour outside of dc and no idea about any coin shortage. pic.twitter.com/aPmLswRgNf
— Scott Talan (@talan) July 14, 2020
一名拜訪美國華盛頓特區一間星巴克的網友,就看到星巴克貼出的公告:「目前國內遭逢銅板荒,我們只接受剛好的零錢或是使用電子支付。」
「銅板的流動循環中斷」是什麼意思?
想要搞懂專家們說的「銅板的流動循環」,試著想像「一枚銅板一周的旅行地圖」會更容易理解。
周一早上,沃爾瑪(Walmart)商場的收銀員拿出一枚銅板,交給一位爸爸。周二,爸爸將這枚銅板交給小男孩,成為當天校外教學午餐的餐費。
校外教學中,小男孩將這枚銅板交給麥當勞店員,交換一份兒童餐。周四,麥當勞的會計帶著這枚和其他數百枚銅板到銀行,換成一美元鈔票,準備尖峰時段找零用。
周五,加油站的會計拿到這枚銅板和其他數百枚銅板,這枚銅板也再度進到收銀機裡,等待開啟下一趟旅行。
銅板在不同人手上流動
在上面這個簡單的小故事中,一枚銅板在一周中數度在「消費者—商店—銀行」之間流動、循環,在各種交易環境中被使用,沒有任何一方長期佔據,銅板在不同人的手上發揮功能,這就是專家們口中「銅板的流動循環」的大致意思。
兇手又是......COVID-19
可是,在COVID-19(武漢肺炎)的攪局下,銅板的流動循環中斷了。美國聯邦準備系統(Federal Reserve)歸納了三個主要導致銅板流動中斷的原因:
- 全美的銀行、民眾主要會使用銅板支付的商店,例如:投幣式洗衣店等,都因封鎖而暫停營業,導致銅板的流動循環停滯。
- 美國鑄幣局(U.S. Mint)生產新銅板的速度在封鎖期間歸零,復工後也受限防疫措施,產量大減,使得市場中流動的銅板數量變少。
- 復工後,民眾傾向使用信用卡支付這類肢體接觸較少的消費方式,銅板的流動循環便停滯在消費者家中。
小商家、主要使用現金者大受影響
對一般消費者來說,這只是暫時的不方便,必須改靠信用卡或是準備剛好金額給商家。
可是,對小商家或沒有銀行帳戶而非常倚靠現金的人來說,可能就是一場災難。
提供信用卡支付其實也是成本
商家要讓消費者在店內使用信用卡,必須要付出部分成本。因此,對收入本來就不高的商店來說,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已經讓他們十分艱辛,銅板荒讓他們的情形雪上加霜,如果此時還要開通信用卡支付系統,又是額外的負擔。
因此,才會出現部分商家要求民眾:如果要使用信用卡付費,就必須消費到一定額度的情形;也有店家希望消費者支付剛剛好的現金,讓業者無需找零。
那些沒有信用卡的人
對於那些收入偏低、信用紀錄不足,或是銀行不願意讓他們開戶的人來說,許多商家改要求民眾以信用卡支付,會使他們的生活陷入麻煩。
北角銀行(Northpointe Bank)存款部門的副理克蘭西(Bill Clancy)說:「我十分擔心國內那群只能靠現金支應日常所需的人。如果商店拒絕接受現金,或是只接受剛好的現金,使他們無法像正常時候一樣消費,會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他們會因此無法支付帳單、購買生活必需品嗎?」
銅板荒,美國如何解?
想要解決銅板荒,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生產更多銅板。美國鑄幣局已經宣布增產,6月的銅板產量已經調升至 12億枚;2020年剩餘月份也將在維持在每月 13億5,000萬枚的水準。
鼓勵銀行降低存入銅板的門檻
美國政府也鼓勵銀行降低民眾將銅板存入帳戶的難度,並呼籲銀行在向政府申請提供銅板的時候,申請剛好所需的數量就好。
鼓勵民眾多多使用銅板消費
美國鑄幣局也公開呼籲大眾,希望民眾儘速恢復使用銅板消費的習慣,或是將銅板存入銀行、兌換成鈔票,恢復銅板在美國境內的流動與循環。
「只要每個人都願意盡自己的一份努力,美國的銅板荒問題自然就能迎刃而解。」美國鑄幣局在聲明的最後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