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胎化世代難獨立 助長另類陪伴式啃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友站全球中央文/ 翟思嘉 (中央社記者) 

隨著城市發展,中國大陸年輕人的生活成本愈來愈高,父母支援成為常態,社會上因此出現「陪伴式啃老」一詞,指子女雖然在老人身邊陪伴,但吃穿用度全靠老人,成為另一種形式的「啃老」。

文章插圖

以「陪伴」為名 「啃」得心安理得

過去「啃老」一詞被用來稱呼一些到了就業年齡而不願工作、或在就業與失業之間不斷遊走,經濟與生活都依賴父母的人。

但對中國一胎化的一代來說,高漲的房價與扶養老幼的壓力,使獨立變得更加困難。網友因此細分出另一種非自願的「陪伴式啃老」,子女將其行為美化為回家陪爸媽,因此感到心安理得。《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去年4月公布一份針對2,002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77.3%受訪者身邊有陪伴式啃老現象。

交互分析發現,從城市級別來看,二線城市受訪者身邊陪伴式啃老現象最多,有84.3%,其次是三、四線城市的74.8%。從年齡段來看,80後(1980年後出生)身邊陪伴式啃老現象最多,有81.7%,其次是90後的80.0%。「啃老」集中於青壯年,有30.3%受訪者認為這是現在年輕人生活壓力大的體現。

陪伴式啃老現象為何存在?調查中,58.9%受訪者認為所謂的「陪伴」讓子女啃老時心安理得,58.2%受訪者認為父母沒有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49.6%受訪者卻認為有的父母需要子女的陪伴,甘願被啃老。

文章插圖

天津市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表示,陪伴式啃老同時包含「陪伴」和「啃老」。當前中國正邁入老年社會,有些老年人生活狀態、自理能力較差,而請護理人員費用非常高,陪在老人身邊的子女更瞭解父母,很多老人也願意子女來陪伴,若能時時照應,老人能得到更好的照顧,「從雙方需求的角度看,這是可取的」,「但也有人是以陪伴老人為名義啃老,並未盡到照顧老人的責任」。

調查顯示,63.4%受訪者認為以陪伴為藉口依賴老人生活是不孝,也有70.5%受訪者認為子女應幫父母找到更好的生活方式。不過,很多老人並不介意幫助兒女。新華網報導,61歲的楊卿和老伴目前與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她說,像她和老伴這樣接濟孩子的父母很多,她並不覺得孩子接受父母這種程度的幫助是啃老,「我只有這一個兒子,免不了多為他想一些」。

但她也坦言,「我平時要做飯、帶孩子,有時還得洗衣服,挺累的」。楊卿說準備等孫女再大一點就和兒子一家分開住,她有時會懷念剛退休時的生活,「打打麻將,跳跳廣場舞,很自在」。

文章插圖

啃老還是陪伴誰說了算  一體兩面的社會難題

去年中國頗受歡迎的電視劇《都挺好》讓陪伴式啃老再成為話題,劇中的蘇明成與母親關係親密,吃穿用度時常依靠父母,引起兄弟姊妹不滿。

《都挺好》劇中探討的問題更大,包括兩代人相處模式的問題與困惑,還有對養老這個社會問題的擔憂。

有一些評論認為,討論「養老」,不能再侷限於「養活老人」,更要重視老人的心理需求,單純物質層面的養老不夠,老人也需要子女給予精神層面的慰藉。

文章插圖

《北京青年報》一篇評論〈別輕易批判陪伴式啃老〉中舉了兩個老人的例子:

有一位算是成功人士的朋友,父母住在老家的城市,而自己在另一座城市,由於工作忙,平時很少回去,只好通過給錢來「自欺欺人」,但父母都有不算低的養老金,並不需要他的錢。朋友父母樓下住著一對老夫妻,有兩個孩子已經成家,收入都不怎麼樣,老夫妻每天都把飯菜做好,等兩個小家庭過來。每天看到樓下一大家其樂融融,朋友父母十分失落,有一次感慨:看起來你們比人家孩子有出息,可我們真有人家幸福嗎?

另一件是作者親身經歷:有一天,我在一個街角遇到一個跌倒的老人,連忙把老人扶起來。看老人跌得不輕,就跟老人說給家裡打個電話,好把他接回去。老人半天沒有吭聲,最後告訴我,家裡只有老伴,精神不是很好,而自己的孩子在美國,一年回家不到一次,實在不知道給誰打電話,打電話除了給他們添堵,其他沒用。老人講著講著動情了:說起來孩子很優秀,可是還不如孩子很一般,哪怕就是啃老,也比現在強。

文章表示「相對於優秀的孩子遠離,啃老反而容易接受,那些陪伴在父母身邊的孩子,陪伴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文章也呼籲社會「別輕易在陪伴和啃老之間劃等號」,社會是複雜的,老人的需求也是十分微妙的。

不僅中國,世界各國都有子女自立困難的問題,「陪伴式啃老」究竟是陪伴還是啃老,應該也只有老人自己能夠定義。

文章插圖
全球中央 logo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是高水準、具備國內強大國際訊息來源的雜誌。這本定位為以台灣角度看國際的雜誌,動員遍布全球近三十名的海外資深特派員,就國際間重要新聞事件,作深入淺出的分析報導,被各界視為客觀中立,有助於豐富國人國際視野的優質刊物,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