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曾是唯一解答
以往,中國政府在面對保留古蹟與否的問題時,「拆除古蹟」常是唯一解答,北京的胡同就是著名的例子。根據中國官媒《中國日報》提供的數據,從 1990年到 2010年,北京至少有 4平方公里的胡同被拆除。
近年來,中國政府逐漸改變看待古蹟的眼光,「古蹟搬遷」逐漸成為兼顧發展與保留古蹟的新解答。老教學大樓搬遷計畫的首席技術主管藍戊己表示:「搬遷不是最好的選擇,但至少好過拆除。」
上海移動古蹟經驗很豐富
「移動古蹟」這類工程計畫雖然罕見,但並非沒有在上海出現過。早在 2003年時,工程團隊就曾完成架高、平移上海音樂廳的壯舉;2017年時,工程團隊利用大量千斤頂,將知名木造古蹟玉佛寺的大雄寶殿抬起、放在預先架設的鋼軌上,順利完成平移大雄寶殿 30公尺的任務。
「T型大樓」移動不容易
然而,移動這座老教學大樓卻是難上加難。老教學大樓的總重高達 7,600噸,大樓外觀呈現T字型,意味著工程師們常用的沿著鋼軌滑動、利用工程車拉動等手法都不能使用,否則大樓本體可能會因施加在其上的力量太大而損毀;加上搬移計畫不僅要改變位置,還要旋轉方向,使得施工過程又更加複雜。
藍戊己說道:「老教學大樓不規則的外型,讓工程團隊無法使用拉動或是滑動的方式來移動它,因為老教學大樓本身可能無法承受移動過程施加在建築物上的力量。」
Another Mind Boggling Engineering Feat 🤯 #China construction team just "lifted and moved" a massive school building in Shanghai over a 18 day period to a new location pic.twitter.com/yDdJgpFr9n
— StarBoy 🥭 (@StarboyHK) October 21, 2020
這支從不同角度拍攝的縮時影片,呈現老教學大樓在 18天裡移動、旋轉的過程。
不能隨便拉扯,乾脆讓大樓自己長腳
百般思考後,工程團隊決定放棄常用的建築物移動方式,改為使用 2018年新研發出的技術,在老教學大樓底部裝上 198個可移動的支撐裝置,讓老教學大樓就像長出「腳」一樣,一邊移動到新位置,一邊改變角度,同時解決移動和轉向兩大難題。
談到這回工程團隊使用的技術,藍戊己說道:「工程團隊想出的方法,就像給這座大樓一對拐杖讓它可以自行站起身行走一樣。」
自己走路、轉向的大樓
經過整整 18天後,這座老教學大樓緩慢地利用新長出的 198隻「腳」,成功移動 62公尺並旋轉 21度,順利落腳於上海政府替它規劃的新地點。未來,上海市政府預計將它作為文化教育、文創企業發展的基地,讓老教學大樓繼續延續它的「教學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