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聖誕老人(Santa Claus)
相傳聖誕老人的原型來自古羅馬時期的米拉城(Myra)主教──聖尼古拉(Saint Nicholas)。
聖尼古拉小時候是一名孤兒,年紀輕輕便決定獻身神職,當年羅馬皇帝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對基督教展開大迫害時,聖尼古拉還曾因此而入獄坐牢。
終其一生,聖尼古拉都十分照顧周遭貧苦的人們,相傳他曾在夜裡把三袋金幣拋進一名負債累累的人家裡,好讓無力還債的父親能贖回三名成為妓女的女兒,並將剩下的錢拿來當三個女兒的嫁妝。
聖尼古拉死後,人們對他的尊敬並沒有隨之失去,他多年來的無數善行,加上眾多圍繞著聖尼古拉的神蹟,使得今日歐洲仍有部分地區每年會在 12月6日聖尼古拉的忌日這天,特地舉辦活動來紀念他。
但在 16世紀宗教改革後,紀念聖尼古拉的習俗一度被視為崇拜偶像而式微,只有荷蘭等少部分國家,仍然保留了紀念聖尼古拉的習俗。
從聖尼古拉到聖誕老人
17世紀時,紀念聖尼古拉的習俗隨著荷蘭探險家的腳步抵達北美,並被當時其他北美殖民者所接受,不過這時聖尼古拉的名字已經從荷語的「Sinterklaas」,轉變成今日人們熟知的「聖誕老人」(Santa Claus)。
19世紀的時候,詩人們一步步把聖尼古拉的故事重新改寫,並將聖誕節包裝成一個家族團圓的節慶。1822年, 美國詩人摩爾(Clement Clarke Moore)替 6個孩子寫下〈聖尼古拉的拜訪〉(A Visit From St. Nicholas)一詩,將聖尼古拉描繪為一名駕著馴鹿雪橇、爬下煙囪分送禮物的大鬍子微胖男子,這個形象也成為後世聖誕老人形象的雛形,詩裡聖尼古拉的一舉一動,也成為今日人們對聖誕老人印象的來源。
法國&荷蘭—黑彼得(Zwarte Piet)
在歐洲各國的傳說裡,聖尼古拉通常會有一名搭檔在聖誕節期間陪著他出門發送禮物,不過隨著故事版本的不同,有時這名搭檔的任務會轉變成懲罰過去一年調皮搗蛋的壞小孩——在法國和荷蘭,這名替聖尼古拉懲罰壞小孩的搭檔便是「黑彼得」。
從邪惡屠夫到追隨者
根據法國傳說,黑彼得本來是名邪惡的屠夫。有一天,三名迷路的小男孩來到黑彼得的店門口求助,黑彼得卻在把這些孩子們誘騙進門後殺掉,甚至把他們帶到地下室肢解,打算賣給不知情的顧客。
正當黑彼得在地下室分屍的時候,聖尼古拉敲響了店門,只見黑彼得開門後,聖尼古拉便直直走進地下室,施展神蹟讓三個孩子起死回生。見證這一切的黑彼得又羞又愧,也決定從此成為聖尼古拉的隨從。從那之後,每當聖尼古拉出去發禮物給好孩子們時,黑彼得也會一同現身,懲罰表現糟糕的壞孩子們。
要不要廢黑彼得
不過在荷蘭的傳說當中,聖尼古拉與黑彼得的故事就沒有那麼血腥。相傳每年 11月的時候,聖尼古拉便會與黑彼得一同乘船抵達荷蘭,只要孩子們表現良好,聖尼古拉就會讓黑彼得爬下煙囪,把禮物送給孩子們。
近幾年,隨著人們對種族平權議題的關注與日俱增,荷蘭民眾把臉塗黑、塗上紅色唇膏扮演黑彼得的作法便引起部分民眾抗議,認為此舉只會深化人們對黑人的刻板印象,因此不斷討論是否該廢除這項傳統。
德國&奧地利—坎卜斯(Krampus)
在令人興奮的聖誕節到來之前,德國、奧地利的孩子們得先熬過一年一度的「坎卜斯之夜」(Krampus night)。
小孩子的惡夢:坎卜斯之夜
坎卜斯是一個半人半山羊的惡魔,長著一對粗壯大角、毛茸茸的身體和尖銳的牙齒。相傳每到 12月5日的「坎卜斯之夜」,這個惡魔就會進入村莊尋找壞孩子們,一旦發現壞孩子,坎卜斯便會抽出樺樹枝將壞孩子們打一頓、塞入隨身帶的口袋裡,再帶回巢穴中吃掉。
不再可怕的坎卜斯
不過到了近代,坎卜斯反而成為獨具特色的聖誕角色而大受人們歡迎,美國有業者拍攝坎卜斯相關的電影、電視劇,奧地利則有人推出坎卜斯造型的巧克力、公仔等物品,顯示今日的坎卜斯已經從過往孩子聞之色變的惡魔,轉變成今日人們眼中的聖誕新寵。
西班牙巴斯克地區—奧倫策爾(Olentzero)
在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區,這裡沒有聖誕老公公,只有奧倫策爾,一名肚子、微笑都堪比聖誕老人,臉上長滿灰白大鬍子的中年男子。但縱使奧倫策爾和聖誕老人的工作很相似,在巴斯克人心中,兩個角色永遠不會畫上等號。
好心的煤炭匠
相傳奧倫策爾是名棄嬰,所幸好心的仙女發現他後,便把奧倫策爾送給一對膝下無子的夫妻撫養。在成年後,奧倫策爾成為一名製煤炭工人,不過他偶爾也會化身玩具工匠,把自己做的玩具分送給村裡的孩子們。
為了孩子命喪火場
有一天,奧倫策爾又扛著玩具往村莊走去,遠遠的他一看見村裡發生火災後,就趕忙衝進火場救人;然而,當奧倫策爾準備離開火場時,著火的屋頂卻轟然垮下。
好在當年的仙女再度出手相救,這次,仙女更賦予他永恆的生命,讓更多孩子有機會拿到奧倫策爾用心製作的玩具。
每個村莊習俗不一樣
今天,「奧倫策爾」成為巴斯克地區聖誕期間一個重要的元素,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其中一種方式,是孩子們會帶著奧倫策爾的小雕像上門唱歌給屋主一家人聽,屋主一家人也會回送孩子們一點零錢,或是與孩子們分享聖誕大餐的佳餚。
親自到校拜訪
有時候,學校也會直接把「奧倫策爾」邀進校園與孩子們見面,通常奧倫策爾會帶著一大包糖果餅乾,想要甜食的孩子們就得唱歌給他聽,或是用自己畫的畫作為交換。
在離開學校前,奧倫策爾會留下一盞燈籠或是一根蠟燭,象徵他為孩子們帶來的希望。
奧倫策爾不是聖誕老人
「把奧倫策爾和聖誕老人畫上等號是再糟糕不過的事了。」奧倫策爾協會(Association Olentzeroren Lagunak)的成員戈尼(Aitzol Salaberria Goñi)表示:「奧倫策爾不是一個商業化的人物,他是一個傳說,也是巴斯克文化(註)重要的一環。」
編註:巴斯克自治區(País Vasco)位於西班牙北部,主要通行巴斯克語,發達的經濟和與西班牙本國迥異的語言、文化特色,使他們長年以來都不斷追求更多自治權,甚至是獨立,是西班牙境內另一個分離主義盛行的地區。
加泰隆尼亞—聖誕木
在加泰隆尼亞,為孩子們帶來糖果餅乾等小禮物的不是聖誕老人,而是臉上掛著微笑的「聖誕木」。
天天得餵糖果餅乾
每年 12月8日,加泰隆尼亞的父母就會把預先準備好的聖誕木拿出來放在家裡,並替它罩上一塊毯子保暖,而孩子們的任務,就是每天餵聖誕木一點糖果餅乾,好讓它能在平安夜當晚「拉出」孩子們最愛的零嘴以及小玩具。
好戲登場
平安夜當晚,孩子們會被帶到另一個房間中祈禱,希望聖誕木能拉出孩子們想要的糖果餅乾。與此同時,家裡的大人們會趁機掀開毯子,在聖誕木下方塞一些糖果餅乾和小玩具,再把一切恢復原狀。
祈禱結束後,孩子們會拿出棍棒,圍著聖誕木一邊唱著傳統民謠,一邊毆打聖誕木。這首民謠的歌詞是這樣的:
Caga tió, / 木頭快拉屎!
caga torró, / 拉出牛軋糖,
avellanes i mató, / 榛果和mató起司,
si no cagues bé / 如果你沒有乖乖拉,
et daré un cop de bastó. / 我就會拿棒子打你,
caga tió! / 木頭快拉屎!
可能源自於尤爾木
今日,人們很難具體描繪出聖誕木傳統的由來,但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Pompeu Fabra University)的歷史學家烏賽來達卡爾(Enric Ucelay-Da Cal)猜測,聖誕木很可能是發源於一項在歐洲流傳更久的傳統「尤爾木」(Yule log)。
尤爾木是一套在基督教出現前就流傳多年的儀式。每到年底,古塞爾特人便會聚在一塊,慶祝黑夜長、白晝短的冬季即將過去。他們會燃燒一截長木頭替來年祈福,並把木頭燃燒後的灰燼蒐集起來,當作護身符來使用。
冰島—尤爾貓(The Yule Cat)
相較於廣受孩子們歡迎的聖誕木,冰島的孩子們絕對不想在聖誕期間遇上尤爾貓(Jólakötturinn),因為倘若發現尤爾貓現身,這個孩子很可能下一秒就會被牠一口吞下。
千萬要拿新衣服
在冰島傳說中,尤爾貓是隻身型巨大的邪惡貓,每逢聖誕節期間就會走遍冰島,往家家戶戶的窗裡瞄一眼。如果尤爾貓發現哪戶人家的孩子沒有拿到新衣,那這個孩子不久後就會成為尤爾貓的聖誕大餐。
勤奮努力才不會被吃掉
其實,「送新衣服」是早年冰島獎勵辛勞人們的方式,尤爾貓很可能是隨著這個習俗一同出現的故事。舉例來說,羊毛農場的農場主會送員工新衣物,一方面感謝他們的辛勞,另一方面鼓勵他們再加把勁,最好能在聖誕節前處理完秋天剪下的羊毛;家長們也會在孩子們努力完成家務後送給孩子們新衣服,只有懶惰的孩子會因為拿不到新衣服,而成為尤爾貓的大餐。
冰島雜誌《雷克雅維克葡萄藤》(Reykyavík Grapevine,暫譯)的編輯瑪格努森(Haukur S. Magnússon)便說:「如果你沒錢,或是沒個方法可以替自己在過節前弄到新衣服,你就會被一隻大貓給吃掉。這類訊息很常出現在冰島的故事裡。」
如果聖誕節期間沒有拿到新衣服,那麼屆時等著你的只剩尤爾貓的血盆大口。雖說今日人們已經知道尤爾貓不過是個傳說,但這倒不失為一個替自己在聖誕節期間多買幾間新衣服的好理由。
去年聖誕節,有藝術家打造出全身布滿LED燈的尤爾貓雕像放在市中心,勾起不少冰島人共同的童年回憶。
「慷慨」也能逃過一劫
不過,沒拿到衣服的孩子還有一個方法可以逃過一劫:送衣服給貧苦的孩子。因此,也有人認為「慷慨」也是尤爾貓故事要傳達的訊息。
冰島人心中的共同回憶
時至今日,尤爾貓的故事已經嚇不了多少人,不過牠的形象及故事卻成為冰島人的回憶之一。去年聖誕節,還有藝術家費盡心思做出一隻栩栩如生的LED尤爾貓,放在冰島首都雷克雅維克市中心,吸引不少人與這隻傳說裡的邪惡貓咪合照。
義大利—貝法納婆婆(La Befana)
同樣是好孩子,在義大利,他們會特別幸福,因為這些孩子們每年除了會拿到聖誕老人送的禮物,每到 1月6日主顯節的時候,貝法納婆婆還會前來拜訪好孩子們,送上好表現的獎品。
請問,你知道小耶穌在哪裡嗎?
相傳貝法納婆婆與耶穌生活在差不多同一時代,當年,東方三博士尋找小耶穌的路上經過了貝法納婆婆居住的村落,當他們向貝法納婆婆詢問小耶穌的所在時,貝法納婆婆雖然沒有答案,卻堅持把這三人留下來款待了一晚,讓他們可以好好休息。
隔天一早,東方三博士邀請貝法納婆婆與他們一同踏上尋找小耶穌的旅途,儘管貝法納婆婆以家務繁忙為由拒絕,卻在東方三博士啟程不久後改變了心意。於是,貝法納婆婆準備好送給小耶穌的糖果餅乾,以及一根可以幫忙聖母瑪麗亞打掃環境的掃帚便上路了。
與小耶穌一樣的善良、天真
最後,貝法納婆婆並沒有成功見到小耶穌,但她轉而把糖果餅乾送給一路上遇見的好孩子,因為她在這些孩子的身上看見與耶穌一模一樣的天真與善良;有時候,貝法納婆婆也會用隨身攜帶的掃帚,替好孩子的家庭打掃家園,因此有些義大利人現在會在主顯節期間,在門口擺上一杯酒和一點食物,感謝貝法納婆婆的辛勞。至於來到壞孩子的家庭時,貝法納婆婆則會留下煤炭、洋蔥和大蒜以示懲罰。
今日,人們在扮演貝法納婆婆、送好孩子糖果之餘,有些人也會在糖果中摻雜一顆石頭形狀、以深色焦糖做成的糖果,用以表示好孩子即使再乖,總會有調皮搗蛋的時刻。
歡迎來到【地球放大鏡】
每個月,小隊長會不定時推出「一主題,多重滋味」的專題文章,鎖定有趣的人事時地物,帶大家看看世界各地的不同在哪裡。
有什麼想看的主題趕快跟小隊長敲碗,也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對相關主題的想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