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去哪兒?中國科技鉅子60多天不見人影

過去 60多天來,中國民眾都沒有在公開場合看見馬雲的身影,這種反常的現象不禁讓人好奇:馬雲究竟去哪了?

文章插圖

消失的商業明星

自從去年 10月最後一次在上海現身後,中國電商巨頭馬雲在短時間內從一名不缺鎂光燈的企業家,一下消失在人們的面前,不僅微博停止更新許久,就連他名下基金會舉辦的商業實境秀「非洲商業英雄」,他也以「行程衝突」為由,婉拒出席擔任決賽評審。

阿里巴巴、螞蟻集團接連被打擊

這段期間,馬雲一手創辦的商業帝國也接連遭逢中國政府的打擊,先是科技金融公司螞蟻集團的上市計畫(IPO)突然被喊停,接著電商阿里巴巴也面臨中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

馬雲去哪兒?

一連串反常的現象,不禁讓全球無數關注商業、科技領域的媒體好奇:馬雲究竟去哪了?他是否也「被消失」了?

文章插圖

專家:刻意保持低調

「我認為馬雲從去年起就被人警告要保持低調,」中國科技顧問公司BDA China的董事長克拉克(Duncan Clark)說道:「現在對馬雲而言是一個關鍵時刻,這一切都與螞蟻集團龐大的規模以及這間公司對金融監管十分敏感有關。」

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員喬曾帕(Martin Chorzempa)也推測馬雲是有意要保持低調,他說:「你不會想在自家公司捲入複雜政治環境的時候,還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

去年 10月出席上海外灘金融峰會是馬雲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此後他便刻意保持低調,避免引發額外風波。

去年10月最後亮相

在一般人眼中,去年 10月馬雲出席上海外灘金融峰會的一席爭議性發言,是導致他選擇保持低調的原因。當時,他在包括中國副主席王岐山等政治、金融高層面前,批評中國銀行陳舊的「當鋪思維」,扼殺了中國創新的腳步。

同時,他也批評了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問題,聲稱中國「『管』的能力很強,『監』的能力明顯不足」。

「好的創新不怕監管,但是怕用昨天的方式去監管,我們不能用管理火車站的辦法去管理飛機場,不能用昨天的辦法來管未來。」馬雲說道。

習近平親自阻止螞蟻上市

《華爾街日報》指出,馬雲這番話最終傳進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耳裡,使他下令中國金融監管機構約談馬雲和數名螞蟻集團的高層,最終決定停止螞蟻集團的上市業務。

不久後,中國央行人民銀行也在 12月底表示,螞蟻集團應該回頭專注在線上支付業務,不該涉足借貸、保險等其他領域。

文章插圖

差點成為史上最大IPO

如果當初螞蟻集團按計劃完成IPO,它將成為 2020年全球金融界的第一盛事,外界估計螞蟻集團有望一舉募得 370億美元(折台幣約 1兆600億5,000萬元)的資金,打破先前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保持的 294億美元(折台幣約 8,423億1,000萬元)紀錄,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筆的IPO紀錄。

結合科技、金融的公司

這個紀錄可不是平白得來,螞蟻集團應用自家大數據開發出帶來豐厚利潤的小額貸款等業務,是投資人看好螞蟻集團未來發展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螞蟻集團的業務可以說是深入中國民眾的日常生活中,人們最常使用的線上支付工具「支付寶」就是由螞蟻集團所提供。利用支付寶累積下的數據,螞蟻集團與中國多間銀行展開合作,銀行只要支付一定費用,就能使用螞蟻集團提供的分析工具、數據,放貸給以往難以接觸,或是會被歸類為風險太高而拒絕提供貸款的客戶。

乍看之下,這種合作模式對螞蟻集團、銀行而言都是有益無害。但中國政府卻擔心,這套合作會為銀行帶來額外風險。

文章插圖

介入螞蟻集團上市的理由

因此,看在金融專家的眼裡,中國政府叫停螞蟻集團上市的舉動,一方面固然有馬雲發言觸怒高層的可能,另一方面也體現中國政府近年來小心面對國內債務、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態度。

中國經濟研究公司東方資本的創辦人科利爾(Andrew Collier)認為,中國政府是為了保護大型國有銀行,才會介入螞蟻集團的上市計畫,他說:「當國內有螞蟻集團這樣龐大、允許人們輕鬆轉移金錢,透明度又不高的公司時,確實會讓人十分擔心。」

突然踩煞車的反效果

不過,中國政府突如其來介入螞蟻集團上市計畫的舉動並非沒有反效果,它讓外界看見在中國經商必須面對的不確定性。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gGmbH)的研究員瓦拉里(Valarie Tan)說道:「螞蟻集團是否將太多風險轉嫁到銀行身上?是的。應不應該對它展開監管?肯定要。」

「但即便如此,中國監管機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個狀況?答案是有。在最後一刻出手干預,只會讓外界看清在中國做生意是多麼不穩定、充滿多少不確定性。」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