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4月10日公告,阿里巴巴集團因在中國境內網路零售平台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遭裁罰人民幣182.28億元(約新台幣790.8億元)。
公告表示,阿里巴巴自2015年以來,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對平台內商家提出『二選一』要求,禁止平台內商家在其他競爭性平台開店或參加促銷活動。藉助市場力量、平台規則和數據、演算法等技術手段,獲取不正當競爭優勢。」
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2月公布了平台經濟「反壟斷指南」,這份共六章24條的指南,奠基於中國2007年通過的《反壟斷法》,並將矛頭對準近年蓬勃發展,甚至可說是「野蠻生長」的電商平台以及涉足金融等業務的科技公司。
馬雲反監管惹禍上身?官方叫停螞蟻IPO
許多人認為,中國政府對平台經濟的反壟斷,始於去年11月突然叫停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首次公開募股(IPO)。
中國銀保監會和人民銀行(央行)去年11月2日公布《網路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當晚,證監會等四個部門聯合約談了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和螞蟻集團高層;隔天,上海證券交易所就宣布暫緩螞蟻集團估值高達350億美元(約新台幣9,856億元)的IPO上市。
螞蟻集團之所以被開刀,一般認為是馬雲去年10月24日在外灘金融峰會上一席批評中國金融監管規範過於保守的言論,惹禍上身。
而許多分析認為,《網路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公布前一定經過長時間醞釀,螞蟻集團等業者事前一定知情,因而分析馬雲的演講是「奮力一搏」,反對官方對網路金融的「強監管」。
而社會上對這樣的監管普遍叫好,這也凸顯近年網路金融的發展,的確造成不少社會問題。在支付平台蓬勃發展下,近年包括螞蟻、騰訊等科技巨頭紛紛推出網路金融小額貸款。許多評論批評這些網貸平台鼓勵「超前消費」概念,吸引還款能力薄弱的年輕人,以簡單的方式獲得貸款,最終卻讓他們負債累累,大學一畢業就債台高築,後續造成許多不良的社會效應。
而銀保監會3月也發出通知,禁止小額貸款公司再向大學生發放網路消費貸款。
反壟斷砍向電商巨頭 整治大數據殺熟等亂象
反壟斷的另一個重點,是針對電商平台。在中國,電商市場幾乎被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和騰訊擔任大股東的「京東」、「拼多多」和「唯品會」等平台所包攬。
每年11月11日是中國電商的雙11購物節,而在去年雙11前夕,中國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當中明確提到,要對平台經濟「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等各種行為進行監管。
所謂「二選一」,指的是電商平台施壓商家不得在其他平台銷售的壟斷行為;「大數據殺熟」則是指電商平台利用大數據運算,在同一種商品上,提供老客戶和新客戶不同價格,造成忠實買家反而買貴的現象。
這種雙向壟斷,不僅讓電商平台成為交易中最大獲益者,也鞏固了自己在電商市場的獨占地位。
而「阿里巴巴」和「唯品會」已分別於去年12月和今年1月,因為壟斷市場行為遭到市場監管總局立案調查,「唯品會」也遭開罰人民幣300萬元(約新台幣1,300萬元)。
中國加強反壟斷的背後,黨內權鬥風聲不斷,除了經濟因素,一些報導也認為,中國對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的反壟斷,帶有中共黨內派系競爭的影子。
《華爾街日報》2月引述知情人士指,螞蟻集團背後的股權結構複雜,一些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形成潛在挑戰的政治世家也參與其中。
報導指,中共前總書記江澤民的孫子江志成成立的私募資金「博裕資本」(Boyu Capital)就是螞蟻集團股東;而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賈慶林的女婿李伯潭所控制的北京昭德投資集團,也是利益相關方。
《華爾街日報》之後再報導,「博裕資本」已將部分業務轉至新加坡,兩名共同創辦人也移居當地,讓反壟斷中的「權鬥」風聲不脛而走。
中國政府加強對科技公司反壟斷的背後,有多少黨內派系鬥爭的因素,外界不得而知。但必須看到的是,政治體制不同的美國、澳洲,近期都對谷歌、臉書有各式各樣關於搜集個資、壟斷市場的博弈。
網路時代中,從行動支付、通訊,到購物和貸款,科技公司幾乎參與了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並在過程中搜集數據、影響市場秩序。如何規範網路科技發展,而不被這些公司反客為主,已成為每個國家都須面對的問題。
中國科技業反壟斷的議題,固然有中共列寧式政黨思維的獨特性,但也有科技如何與社會共存的普適性,而去年底席捲而來的反壟斷風潮,宣示著中國拒絕讓科技公司長成控制日常生活的巨獸,當年阿里巴巴和騰訊「野蠻生長」不受規範的年代,已經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