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的另一種面貌
談到非洲,不少人可能很快地聯想到國家地理頻道裡出現的大草原,以及野生動物之間生死相搏的自然生態。非洲除了到埃及看古文明之外,大自然景致的確會是吸引一般台灣旅客前往的誘因之一,尤其是肯亞或坦尚尼亞之間的動物大遷徙,是不少旅人會心嚮往之的主題旅遊。
肯亞除了最具吸引力的動物奇觀之外,位於東海岸線上的第二大城蒙巴薩(Mombasa),卻有著與草原風光迥異的古城風情,且由於獨特的歷史背景,融合歐、亞、非各洲風采,甚至相傳曾留下鄭和下西洋的足跡,展現非洲的另一種面貌。
肯亞的海洋文化區
若是從旅遊節目上認識肯亞的話,最常出現的就是馬賽馬拉大草原等景觀,以及獅子、大象、花豹、犀牛、非洲野牛非洲五霸。這個國家野生自然的形象是如此鮮明,以至於讓很多人忽略了,位於東非的肯亞,其實有著數百公里的海岸線,它不只有草原文化,也有海洋文化。首都奈洛比位於內陸,而位於東海岸、擁有約百萬人口的蒙巴薩,就代表了海洋文化的這一面。
過去從台灣前往肯亞旅遊的旅行團,若是安排10天左右行程,一般很少會來到蒙巴薩,因為光是要到馬賽馬拉草原、納庫魯湖看紅鶴,還有樹頂酒店等最重要的景點,就花上不少時間,鮮少會特地到東海岸再繞一圈。
當我去過有著高樓大廈的首都奈洛比,然後一路穿行草原、搭吉普車看動物,再來到蒙巴薩時,不免覺得這裡跟肯亞其他地方也太不一樣了吧。看似沒有太多汙染的海岸邊,海水呈現著從湛藍到翠綠等色澤,然後海灘上突然出現了隻駱駝,交織出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象。
擁有超過2,000年歷史的古城
蒙巴薩這座城市的核心,是在一座以橋梁與大陸端相連的離岸小島上,這種地勢登時讓我想到了馬來西亞檳城的喬治市,而且兩地都曾受到異國文化的影響,都有入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古蹟。
蒙巴薩的歷史比想像中要久遠得多,竟可上溯至2,000年以前,當時就是非洲東岸的重要港口了,也由於位置顯要,自古以來就有阿拉伯人、印度人來此貿易。進入大航海時代以後,商船往來更是頻仍。15世紀時,相傳鄭和下西洋曾到訪此地,一直到近幾年時,肯亞仍持續在一些考古研究中,尋找鄭和的足跡。到了16世紀時,葡萄牙人在蒙巴薩蓋了座耶穌堡,留存至今,是遊客必訪的地標景點
耶穌堡,那座似曾相識的古堡
來乍到耶穌堡時,挺有親切感。一方面是聯想到曾去過好幾次的馬來西亞馬六甲,那裡有座昔時古堡留下的聖地牙哥城門,同樣是16世紀時由葡萄牙人所建,而且兩座城市日後也都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然後還想到哪裡呢?正是台灣的淡水。耶穌堡雖然是鵝黃色外牆,但跟淡水紅毛城一般,都有那種異國城堡的古樸氣韻,而且耶穌堡內擺了好些大砲遺跡,跟滬尾砲台內的某些角落,有異曲同工之妙。
走在耶穌堡內,居高臨下,正適合眺覽濱海風光。導覽人員對著牆壁比劃著,說好些地方是以珊瑚礁岩體築成。咦,那可不就是澎湖的咾咕石嗎?又再多了幾分親切感。耶穌堡作為博物館,古堡內陳列些東方文物,有的據說是鄭和帶過來的,雖然沒有定論,總是能讓人對這座東西方文明交會的古城,多了幾分關於歷史的浪漫想像。
耶穌堡旁除了有美麗的沙灘外,還有古城區環繞,保有一些歷史悠久的樓宇。這裡的氣氛跟肯亞其他城市是如此不同,在大草原上,你可能住帳篷旅館,豪奢一點的,裡頭會有英國貴族、探險家們留下的各種古董。而在奈洛比,旅館大抵會是現代風格。
但是蒙巴薩就太不同了,肯亞是一個基督徒居多的國度,但在東海岸這一側,受阿拉伯等外地文化影響深,穆斯林的比例高了很多,連帶影響建築風格,我所入住的當地旅舍,就挺有北非摩爾風的味道。
漫步古城區內,氣氛悠閒,由於蒙巴薩的外地旅客以來自歐洲、以色列等地較多,難得看到東方臉孔,有時小朋友就會好奇湊過來,探問遊客從哪兒來。街道上的賣店,有不少是賣織品的,有時轉個彎,也會剛好遇上不大不小的香料市場。有趣的是,在古城內最常見到的交通工具,恰恰是很常在印度街頭見到、搭載遊客的嘟嘟車,又再次見到了多種文化在此交會。
蒙巴薩還有個特色,便是各種海鮮料理。在奈洛比時,有標榜可以吃到各種獸肉的餐廳,相對地蒙巴薩就是海鮮了,而且肯亞的觀光業發達,絕不乏一些氣氛高雅的濱海餐坊,臨海啖美食,瀰漫度假氛圍。
相比於總是帶點探險趣味的草原之旅,蒙巴薩不僅能窺見肯亞的另一面,也能在行旅之中,遙想大航海時代、重新認識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