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什麼顏色通通有 人與鬥魚的千年小史

雖然體長僅 6-8公分左右,但鬥魚的身體裡似乎隱藏著無窮的潛力,只要經過適當地培育,牠們身上總是能出現各種令人讚嘆不已的色彩。但你知道嗎?人類開始有意識馴養、培育鬥魚的時間,可能比你我想的還要早上許多呦!

文章插圖

充滿無窮色彩的小魚

一直以來,鬥魚就是除了貓貓狗狗之外,另一種廣受民眾喜愛的寵物。在這些體長平均約 6-8公分的小動物身上,彷彿充滿無窮無盡的顏色,幾乎任何人類想得到的顏色,都會在某隻鬥魚身上出現。

多元體色出自人手

但有趣的是,今日鬥魚這般五彩繽紛的身軀幾乎可以說是人類刻意繁殖後的結果。大部分的野生鬥魚都沒有這麼豐富、絢爛的體色,魚鰭一般也比較短、性情也比較溫和。

最近,一份研究從基因分析的角度切入,試圖找出人類開始刻意培育鬥魚的時間點,進一步觀察人類馴化對生物基因帶來的影響。

文章插圖

1,000年前就開始培育

在依序分析野生鬥魚和人工飼養鬥魚的基因、並加以比較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生物學家楊密權(Young Mi Kwon,音譯)等人推測,人類大約在 1,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繁殖、馴化鬥魚,也讓鬥魚成為人類最早開始有意識馴養的魚類之一。

脾氣越來越衝

在長時間的馴化後,鬥魚「好鬥」的那一面也不斷被放大,不僅成為人們對鬥魚的重要印象,背後的生理機制也成為許多科學家的研究焦點。

「人為飼養的鬥魚攻擊性很強,」楊密權說道:「你不能把兩隻公鬥魚放在同一個水族箱內,牠們會相互攻擊、直到有一方戰死為止。」

魚類版鬥雞賽

根據美國水族網站Aqueon的介紹,在早期的泰國,捕捉、觀賞鬥魚打架其實是農村孩子們的重要娛樂之一。他們會到野外像是水田之類的地方,捕捉野生的鬥魚,再將牠們放入同一碗清水裡,看著牠們纏鬥在一起。

很快地,有人意識到了背後的商機,開始將鬥魚經營成某種類似鬥雞賽事的賭博行業,一度還引來了當時暹羅國王的注意,而對此課稅並加以管理。

文章插圖

搖身一變成觀賞魚

隨著 19世紀末、20世紀初,鬥魚的足跡逐漸遍佈歐美各國,各地水族專家們的培育焦點也不再著重於更強壯、更好鬥的鬥魚選手,而是轉向培育外觀更美麗、體色更絢爛的鬥魚,這也使得牠們在西方世界中越來越受歡迎。

回顧這段歷史,楊密權表示:「這段歷史形塑出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觀賞用鬥魚——一種漂亮又帶著脾氣的美麗魚類。」

幾乎都是同一種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目前已知的鬥魚種類有超過 70款品系,但人們在水族店內看到的那些身軀五彩斑斕的鬥魚,在分類上幾乎都是同一種,也就是「泰國鬥魚」(Betta splendens)。

研究者們發現,人們最重視的幾個鬥魚體態特徵,其實都是由少數基因控制,因此想要培育出預想中的鬥魚外觀並非難事。影片為一隻身上帶有泰國三大國旗色——藍、白、紅的鬥魚。

體色多元的小秘密

在分析鬥魚基因的過程中,研究者們也發現水族專家之所以能輕易繁殖出各種鬥魚,主要是因為大部分人類最重視的鬥魚體態特徵,其實都是由少數幾個基因控制,因此只要它們稍有變化,鬥魚的外觀也會隨之改變,使得水族專家們無需經過複雜的繁殖過程,就能培育出符合想像中外觀的鬥魚。連身上帶有泰國三大國旗色——藍、白、紅的鬥魚,都有人成功培育出來。

五彩繽紛鬥魚是人為

不過研究者們亦指出,這些五彩斑斕的鬥魚基本上可以確定是人工培育的結果,在野外不太可能見到同樣色彩繽紛的鬥魚。

「(期待野外會演化出同樣五彩繽紛的鬥魚),就好像期待吉娃娃犬可以在沒有人為介入的情況下,自然而然演化出來一樣。」未參與研究的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魚類專家張奕凱(Yi-Kai Tea,音譯)表示。

野生鬥魚的生存危機

然而,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們也很意外地發現這些人為培育的鬥魚和野生鬥魚已經出現了混種的跡象,而這很可能是因為有人在野外隨意野放鬥魚所致。

目前,野生的鬥魚已經因為棲地流失,而面臨族群越來越少的困境,而楊密權等人也擔心,要是混種後的鬥魚比野生鬥魚更適應野外的環境,牠們很可能會排擠野生鬥魚的生存空間,甚至讓其他專家在保育野生鬥魚上所付出的努力付諸東流。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