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抗議政府的示威行動出現和緩趨勢,上周末釀成死亡的大規模示威行動也一度引起國際間的高度關注,幸好對峙的緊張氣氛出現和緩趨向,隨著泰王86歲生日的到來,市區內原本憤怒鼓譟的景象漸被灑掃的民眾取代。
不再擔心
上個月24號開始的示威行動,原本相當平和,但因為有示威民眾想闖過封鎖線進入政府建物,泰國警方出動催淚瓦斯與水車驅散民眾,警民衝突越演越烈,在上周末甚至傳出有民眾不幸身亡的消息。
週二時,事情出現轉圜,泰國政府請警方撤掉封鎖線和阻擋柵欄,讓抗議民眾得以接近警察總部,儘管仍有不少反政府的示威民眾表示要繼續集結進逼警察總部大樓,但官方表示並不擔心。
警民一同慶生
衝突的氣氛在昨天漸不復見,你可以在泰國街道上和到抗議民眾、以及官方警力一起灑掃街道,準備替即將到來的泰王生日做準備。目前,市區中沒有出現催淚瓦斯或衝突的跡象。
還不是終點
泰國的國安議會首長帕踏納特布(Paradorn Pattanatabut)表示:「民眾的行動顯示出他們仍有著權力,也表達了還會繼續進行示威活動的意願。」當地民眾受訪時,也表示現在的平靜比較像是個中場休息的逗號,而非句號。
泰國的衝突原因,主要是因為民眾要求現任總理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下台,並讓「人民議會」取代其權利,示威者認為,現在的泰國政府仍受到流亡海外的前泰國總理戴克辛掌控,盈拉就是戴克辛的妹妹。
政變捲土重來?
從11月下旬開始的衝突,至少釀成4人死亡,這也是泰國自從2010年的紅衫軍事件後,最嚴重的一次示威抗議行動。外界懷疑,這次的動亂會不會再度讓2006年軍方介入的政變事件捲土重來。
泰國軍方則是樂觀看待事件發展,泰國海軍將領耐隆(Admiral Narong Pipathanasai)受訪時就說:「每個人都同意泰國軍方在這次的衝突中並不是主導角色,也不會有政變發生。我們相信衝突已經趨緩,很快地一切都會回到日常。」
泰國歷年動亂簡述
- 2006年9月:軍方政變,推翻當時的總理戴克辛,改寫憲法
- 2007年12月:支持戴克辛的「人民力量黨」贏得泰國大選
- 2008年8月:戴克辛在進行貪汙案的審判前逃到海外
- 2008年12月:抗議政府(不滿戴克辛)的黃衫軍癱瘓曼谷;泰國憲法法庭解散「人民力量黨」;威差奇瓦(Abhisit Vejjajiva)接掌泰國政府
- 2010年3-5月:支持戴克辛的紅衫軍佔領曼谷市區,最後遭到軍方鎮壓,其中傳出人員傷亡消息
- 2011年7月:戴克辛妹妹盈拉與其領軍的「為泰黨」贏得泰國大選
- 2013年11月:反政府的示威者集結在泰國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