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平日午後,我們穿越永和的四號公園,來了到奧斯卡的八福商店。商店本身並不那麼起眼、招牌有些斑駁也看不清字樣,就這麼藏身在巷弄的轉角處。但當我們踏進店裡,明亮的燈光和簡潔的擺設帶給人一種舒服的感覺;架上整齊地排列著來自印尼的各式商品,而這一方天地裡,乘載了奧斯卡與附近印尼朋友五年來的點點滴滴。
從求學到開店,就是我在台灣的二十年
「我國中畢業之後就來台灣讀五專,畢業後就到外勞仲介公司擔任外籍勞工的輔導老師,五年前我決定接手表姊的這間印尼商店,因為當時的我想轉換工作跑道。也因為之前就都在服務外勞,我就想說如果我開店的話不但可以讓這附近的印尼朋友買到家鄉的東西,我也可以關心一下他們的生活、聯繫彼此的感情。」
頓了一下奧斯卡繼續說:「畢竟他們都離鄉背井,很多人都是已經結婚了才來台灣工作、另外一半都在印尼,他們在台灣難免會很孤單阿。也有很多客人他們是 24 小時照顧老人家,只有藉著來我們店裡才可以放鬆一下、我們也可以和他談談心。」
「我覺得我們店裡不只是供應他們印尼菜和印尼的商品,還可以讓他們在忙碌之中還有一點點時間可以紓解壓力。我希望我們不只是老闆和顧客的關係,更像是朋友、家人那樣。」問道為什麼要開印尼商店時,他沒有遲疑地說。
歡迎光臨!店裡的東西和你想的不一樣
說起店內的特色商品,奧斯卡熱情地帶我兜了一圈。「妳看!這就是 Tempe (天貝),它有很多的作法:炸的、蒸的、煮的都可以,對我們來說可是很重要的料理。有的時候店裡也會有炸豆腐 (Tahu Isi)、 炸蔬菜餅 (Bakwan),印尼人通常都是吃一口就會配一口辣椒,有機會妳一定要試試看。我們店裡也有各式各樣的泡麵,在印尼我們可能兩天就吃一次泡麵,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呀。我們還有魚餅、蝦餅、印尼的紅茶,像我自己在台灣沒什麼家人,當我想家時自己也可以吃。」說起家鄉的料理,奧斯卡的眼睛就亮了起來,想盡辦法描述記憶中家鄉的味道。
除了印尼的商品外,只有饕客才知道奧斯卡店裡還提供了道地的印尼美食,像是印尼人慶生必備的薑黃飯 (Nasi Kuning)、辣得過癮的巴東牛肉飯 (Nasi Rendang) 、清淡有味的牛肉丸湯 (Bakso Sapi)、沾了辣醬的雞腿飯等等。每到了用餐時刻總會有好多客人準時報到,坐在小小的桌子大口地吃著。(推薦你看:台北印尼街,都市縫隙中的一頁精采篇章)
其實八福商店除了印尼商品外,如其他印尼商店一樣,也提供了很多服務,像是客人可以在這裡買到電話卡;他們也提供貨運寄送的服務,可以到移工的住處收件;更有台灣的旅遊雜誌和古蘭經可以選擇。很特別的是,奧斯卡在樓下還闢了一個空間設置了投幣式卡拉ok。如果你停下腳步、豎起耳朵仔細聽,可以聽到斷斷續續的印尼流行音樂從樓下竄了出來,聲嘶力竭而充滿感情,如對家鄉藏不住的思念一般。(你可能也有興趣:什麼!在台灣竟然有印尼五月天的演唱會?)
經歷過一樣的辛苦,所以想幫他們一把
從 15 歲來台灣,到現在已經超過二十年了,奧斯卡早已褪去青澀的模樣,但在他身上卻看不到歲月的風霜,反而是源源不絕的溫暖和堅毅。我不禁好奇,當年那個毅然踏上台灣這片土地的男孩,又是怎麼忍耐那些想家的日子?「一開始是我哥哥姐姐先來台灣,我之後才來,我們兄弟姊妹可以彼此照顧、不會太孤單。」
「但剛來台灣我最不習慣的是食物。像是在印尼我們吃飯都要配蝦餅,但是台灣人沒有這個習慣。那個時候台北的印尼商店也不多,有一次我和我哥哥真的很想吃,就只好去買洋芋片配白飯,那時我打工店裡的老闆娘還覺得我很奇怪,怎麼會這樣吃飯?我還記得第一次過年的時候,在台灣我沒有辦法吃團圓飯,打電話給在印尼的媽媽,一聽到媽媽的聲音我就哭了。」
塵封已久的回憶出籠,少年在異鄉奮鬥的畫面浮現,奧斯卡滔滔不絕地繼續說:「我經歷過這些印尼外勞的辛苦,因為離鄉背井、習慣和文化的不同,剛來台灣的時候我真的遇到很多問題。現在想想,我畢業後就開始當外勞的輔導老師,以及到現在開了這間印尼商店,就是因為我就想幫助他們、度過這一段時期的難關吧。」
看著許多東南亞面孔的顧客在店裡選購,我問奧斯卡,是否有遇過令他印象深刻的移工?他想了想說:「曾經有一個外勞,她有一陣子來我們店裡看起來都很不開心的樣子,我們問了她好幾次她就說了,眼淚也一直掉。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是她兒子在印尼出車禍了,可是她除了寄錢回家和打電話關心兒子的傷勢之外什麼都不能做、也沒辦法向雇主訴說,所以那段時間她常常來店裡,我們就一直幫她加油打氣、陪她說說話。」(好文推薦:專訪回國移工 Liena:杜拜兩年、台灣九年,這就是我的青春)
聽老師的話:不要那麼快放棄
因為奧斯卡曾在仲介公司擔任移工的輔導老師,我問奧斯卡在仲介工作和自己開店,心態上有什麼不一樣?「以前我在仲介公司最重要的工作是『交工』」,也就是把外勞交到雇主的手上,告訴他要怎麼照顧人或是做什麼工作。如果外勞和雇主有磨合的時候,我們也需要處理。以前的我要站在中間的位置,不能偏袒誰,既不能讓雇主覺得顏面盡失、也不能讓外勞覺得在這裡被欺負,所以在調解時我說話都會很謹慎。現在自己開了這間印尼商店,客群也大多是印尼的外勞,和他們聊天就輕鬆很多、也不會顧忌那麼多。」
「但在聊天中,我還是會拿以前當老師的經驗來教育他們。譬如有的人剛來到台灣,跟雇主有點衝突就立刻想換雇主,我就會跟他分析:『可能是你的雇主最近比較累,你要試著體諒他。也有可能是你還沒習慣台灣的生活,你再試試看、畢竟你不能保證換了雇主情況就會更好。不要那麼容易放棄!』」
台灣是我的家,我在這還要多做點什麼
在店裡,奧斯卡還有兩個夥伴。一位是他的表弟以國、平常和奧斯卡輪流顧店。以國是個靦腆的大男孩,但說起夢想時卻有種毅然與成熟:「奧斯卡表哥教我很多東西,像是進貨阿、怎麼處理問題,將來我也想要成為像他一樣的角色,幫助很多印尼人。」另一位夥伴則是奧斯卡的阿姨,每當有客人點印尼料理時,就是她負責掌廚、在廚房內穿梭,變出一道道家鄉的滋味。
現下,奧斯卡的兄弟已陸續回到印尼,在台灣的他並沒有很多家人陪伴在身邊。我好奇地問奧斯卡為什麼不回印尼跟家人一起生活呢?他笑笑地說:「我在這裡有太多事要做了,我好想想經營這間八福商店,以後我還想開分店、也想做網路的行銷,讓更多人享受到我們的服務。因為我是基督徒,我在教會也有很多服事,我們除了服務在台灣的印尼勞工外、也在募資照顧在印尼的孤兒和弱勢族群。」
「我在這裡差不多二十年了,人生大半的時間都在這裡。台灣就像是我的第二個家鄉,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可以好好向台灣人介紹我們的文化和特色、建立更友善的關係呀。」
在台灣,像八福商店這樣的地方其實不少。在台北還有印尼街、菲律賓街和緬甸街,街上聚集了特色各異的商店,每個店家提供的服務五花八門,從商品、餐點、美髮、匯款到貨運都有,再再為了都是讓在台灣的移工能過上更便利的生活。當移工與商家輾轉來到了台灣,就是在這些角落裡重新凝聚社群與情感、分享生命經驗、撫平鄉愁與哀傷,在異鄉,成為家人。
嘿,下次有機會,隨機踏進一間東南亞商店吧!瞧瞧店裡的擺設、聽聽此起彼落的異國語言;點一盤道地的東南亞菜餚,用心去感受用愛與溫暖編織成的、他們的家吧!
One-Forty 自 2015 年創立以來,致力於培力東南亞移工,讓他們能透過教育與學習累積自己,回鄉後有能力經濟獨立、打破貧窮的惡性循環。我們開辦移工人生學校,幫助超過 1000 名移工接受長期培訓,課程內容包含中文課、理財課、創業課等!
每年,更寄送 1000 份的專屬的中文學習包到全台灣各個縣市、偏鄉、外島,讓移工們都能獲得免費的實體教材與線上學習資源,在工作之餘學習中文、認識台灣文化,創造與雇主更好的溝通,也感受到台灣人的善意。「改變,從來不是一個人做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一點點。」你的行動,可以和我們一起創造改變,創造更實質友善、包容的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