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位愛滋病毒治癒者 也是首位女性
上周二(15),由美國科學家組成的醫療團隊,宣布一位美國女病患成為首位感染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後獲得治癒的女性,不分性別的話則是史上第三位。她的案例報告在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Denver, Colo)的「反轉錄病毒和機會感染會議」(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上被發表出來。
FLASH: A woman, referred to as ‘The New York patient’ for the sake of privacy, has reportedly become the first female to be cured of HIV.The development was said to have been announced on Tuesday at a ‘Conference on Retroviruses and Opportunistic Infections’, held virtually. pic.twitter.com/LiLFqPZCvS
參與此次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的紐約長老教會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醫療團隊,從左至右為范貝西醫師、徐靜美醫師(JingMei Hsu,音譯)與葛雷斯比醫師(Marshall Glesby)。
代號:紐約病人
這名美國中年混血女性的代號是「紐約病人」,她在2013年感染愛滋病毒,數年後又被診斷出罹患俗稱血癌的白血病(Leukemia),並持續在紐約長老教會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New York-Presbyterian Weill Cornell Medical Center)就診。2017年時,她決定接受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利用天生具有抗愛滋病毒基因捐贈者的臍帶血幹細胞,企圖同時治療白血病和愛滋病毒。
3年後,醫療團隊在檢測她的愛滋病毒量時,發現她體內已經檢測不到病毒,而且在之後長達14個月的時間裡,她都未使用任何抗病毒的藥物,白血病也得到適度的緩解。
與前例不同的新技術:臍帶血移植
根據NBC報導,此前兩個痊癒的案例皆是採用骨髓移植手術(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與本次「紐約病人」所採用的「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並不相同。
在骨髓移植手術中,醫師往往必須找到人類白血球抗原(HLA) 與病患吻合的捐贈者,同時這名捐贈者還得擁有對愛滋病毒免疫的突變基因,才有機會執行這項手術。如果捐贈者與病患的人類白血球抗原吻合程度不夠高,移植後可能會造成病患體內產生嚴重的排斥反應。
根據過往經驗,符合上述條件的捐贈者往往都是具有北歐血統的人,而由於人類白血球抗原在各族群間不盡相同,使得其他人種的患者很難有機會接受類似的手術。
造福白人以外的病人
「紐約病人」採用的新療法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則帶來突破性的發展。紐約病人混血的身分,長久以來讓她難以找到合適的捐贈者,而她採用的新療法,選擇以半吻合(Haplo)配對的臍帶血幹細胞移植,對HLA吻合的需求度較低,意即她接受臍帶血幹細胞移植手術後,只要再經過近親的輸血,就能順利增強免疫系統,不需接受風險較高的骨髓移植,以及承受移植後的副作用。
參與此次治療的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腫瘤科醫師范貝西(Koen van Besien)表示:「這個療法大大增加了某一些患者能找到捐贈者的機會,我們估計每年約有50位患者能從新療法中獲益。」
辛苦的前人:柏林病人與倫敦病人
在紐約病人之前,最早也是全球第一位愛滋病毒治癒的案例,是被稱為「柏林病人」(The Berlin Patient)的提摩太.雷布朗(Timothy Ray Brown),但在2020年他因不敵血癌復發而與世長辭。
第二位「倫敦病人」亞當.卡斯提耶尤(Adam Castillejo)則是在2019年接受與「柏林病人」類似的骨髓移植療法後宣告痊癒。但這兩位在康復過程中都遭遇到激烈的副作用與排斥反應,「柏林病人」雷布朗曾表示自己差點死掉,「倫敦病人」卡斯提耶尤則是體重銳減30公斤,還有聽力受損及重複感染的問題。
未來終於能輕鬆一些
相較於前兩位,紐約病人的術後復原狀況就輕鬆許多,她在術後第17天,就順利地康復出院,後續也沒有出現嚴重的排斥反應。
醫師范貝西解釋:「目前尚未了解為什麼臍帶血幹細胞移植的效果會那麼好,可能是因為臍帶血捐贈者來自於嬰兒,所以對於新環境擁有更強的適應力。」
未參與此次治療,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的愛滋專家迪克博士(Dr. Steven Deeks)分析:「臍帶血幹細胞有些神奇的地方,未來臍帶血或許還會為我們帶來一些新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