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圖書館】是民權還是特權?當種族已成為美國文化的全部

---本文為地球圖輯隊 X 時報出版合作---

1960年代,美國民權改革開啟了對黑人、女性、同志與移民等多元族群的保障。但,追求平權卻變成要求特權,造成新的階級與種族秩序;為實現對民權的支撐與保障,在雷根總統領導下,美國政府更大量舉債,損傷了國內的製造實力;同時也放寬銀行對民眾的借貸限制,讓信用不良者容易借貸買房,間接導致了金融危機。記者出身的考德威爾干冒大不諱的風險,直指今日美國社會的一切病灶,其源頭正是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

本文摘自克里斯多弗‧考德威爾(Christopher Caldwell著作《爽拿的時代:一九六○年代美國民權改革的貽害》,以下為本書摘要。

文章插圖

解決歧視與仇恨只能靠下一代嗎?

美國人口改變的同時,一種「明日必屬於我」的氛圍也油然而生。火矩已傳到新一代美國人手中,他們對前輩傳遞了一個訊息,這個訊息就是:「去死吧。」

「我們常常公開談論,」CNN的評論員格蘭德森(LZ Grandson)在二○一四年說道:有關不同世代對同性婚姻的看法,我們總是會隨意地說,只要老一輩的人死去,這些恨意與看法也會自我們的國家消失。我不得不說,在種族方面也是相同的情況。在談到不同種族的某些方面時,有一些看法與觀念也到了該消失的時候了。我不是說有這些看法的人必須去死,但是這樣的態度必須去除。

白人歧視、白人失敗與單純是白人之間的界限已是模糊不清。「隨著白人逐漸變成少數族群,在廣大選民中所占比率也是益趨下降,」英國衛報的加里.尤恩格(Gary Younge)寫道,「這樣的訊息必然變得更加直接與粗魯,尤其是現在還有一位黑人總統。」評論員法里德.札卡利亞(Fareed Zakaria)將美國白人勞工階級與蘇聯解體後的俄國人比較:「他們原是美國經濟與社會的中心,這是他們的基本地位,」他寫道,「但是他們現在不是了。」他還引述普林斯頓大學一位社會學家的論調,美國白人是被寵壞了才這麼愛抱怨,他接著又將美國白人與貧困的黑人與移民做了不利的對比,後者「認為整套體制不是為他們設立的。」

但是難道一個共和國的公民不應該認為體制是為他們而設的嗎?蓋茲堡演說就指出它是為他們而設的。白人政治人物開始表明,他們從未忘記說過這樣的話。在此同時,主流政治的言論中也出現了自一九六○年代以來就未曾有過的挑釁與好鬥的語調。緬因州州長保羅.勒佩吉(Paul LePage)在布里奇頓(Bridgton)一次冬至市政會議上解釋毒犯如何利用鴉片危機賺錢獲利,並且造成當該地年輕人喪命。他說:這些名字叫做狄馬尼(D-Money)、史默西(Smoothie)與希弗帝(Shifty)的人,就是這種傢伙。他們來自康乃狄克州與紐約,他們到這裡來販賣海洛因,然後他們回去,在離開前還順道讓一位白人女孩懷孕。這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因為我們一路上還有另一個問題需要處理。

勒佩吉的發作令人意想不到,不只是因為他所傳達的訊息,還有他冷漠無情的態度。在當時種族就是一切的新型態下,任何對種族的暗示或影射,都是一種冒犯,除非是出自沉悶的官員談話。

「在保德信,我們堅信所有的才能來自所有的種族、性別、起源、宗教與性向,」這是二十一世紀典型的宣示,「因此,我們會從各方尋覓我們的員工、供應商與商業夥伴。」在一個任何一家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會因為在種族方面自陳有其他的信念而被告進法院的時代,這樣的宣示到底是否具有誠意,不無疑問。

文章插圖

可以談論卻敬而遠之的敏感話題

民權承諾帶給非黑人(non-blacks)的一個禮物,是讓種族這個令人厭煩的主題從此消失。大家都受邀「自精神奴役中解放自我」巴布.馬利(Bob Marley)在他短暫的生命接近尾聲時唱道。他此一歌詞是引用黑人民族主義人士馬科斯.加維(Marcus Garvey)一九三○年代在新斯科細亞(Nova Scotia)的一次演說內容。

在經過幾年的自我否定之後,美國民眾終於可以互相公開談論敏感話題,但是卻不知怎麼回事,他們對於種族與性別,卻是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民權初始的目的是要杜絕南方對種族與「血」的執迷不悟,然而現今民權卻將其概念散播至這個國家的每個角落。整個文化、所有的新聞媒體、藝術書籍都沉浸其中。

可以重新詮釋但不能文化挪用?

在勒佩吉發表此一關於毒販的談話幾週後,距離當地有一小時車程的鮑登學院(Bowdoin College)大學有一場龍舌蘭酒派對,主持人在派對中分發小型的墨西哥闊邊帽,然而此舉卻被校園內一些種族激進分子視為一種貶低墨西哥人的文化挪用行為。

「文化挪用」(Culture Appropriation)此一定義並不明確的概念最近才開始流行起來,主要是與種族或民族文化的剽竊有關,牽涉到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利用與剝削。在龍舌蘭酒派對事件中,有兩名學生因為這樣的行為被判緩刑,還有兩名學生因為參加派對而被趕出學生自治會。有幾位學生接受華盛頓郵報記者的採訪談論此事,他們都要求在報導中不要公布他們的名字。

文化挪用為什麼是一件壞事,原因從來不明。這不就是所有人在成功的文化風格與產品上所做的事情嗎?

事實上,他們現在就在這麼做。許多流行文化都會重新詮釋與刪改自文藝復興到共產主義崩潰之間五百年的文化與歷史,讓它們符合二十一世紀多元化的意識形態。二○一五年的《星際大戰七部曲:原力覺醒》(Star Wars VII: The Force Awakens)為一九七七年原創的《星際大戰》添加了多位多種族演員;二○一六年翻拍一九八四年喜劇電影《魔鬼剋星》(Ghostbusters)的影片,其中主角都換成女性。英國廣播公司(BBC)最近宣布要重拍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與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一九六○年代末期製作的經典系列《文化》(Civilisation),新系列的文化會更為多元(新系列的名稱是《多種文化》〔Civilisations〕)。

在二○一五年的某一個時間點,華盛頓郵報稱黑人煽動家塔—尼西斯.科茨(Ta-Nehisi Coates)是這個國家「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它可能是對的,因為種族已成為這國家精神生活的全部。華盛頓郵報與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每天都對種族此一主題大發議論,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讀者多是瘋子,而是這麼做,對於從哥倫比亞特區克里夫蘭帕克(Cleveland Park)的助理國務卿到布魯克林區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的時髦信託基金經理人等新的權勢集團都有好處。

文章插圖

「種族歧視」定義模糊且彈性

現在大家都會有一種感覺,即是種族歧視與性別歧視無所不在。熱心的公民必須將它們揪出來,就像一九五○年代反共產主義的強硬派一樣,只是規模還要更大。偶爾真的揭露一些事情,就會當作是敵人所施的詭計。

但是不像共產主義有實際的組織與成員,種族歧視的定義卻是充滿彈性。社會學家安德魯.哈克(Andrew Hacker)就指出,共和黨普遍有一個看法:「如果黑人多努力一些,他們就會和白人過得一樣好。」這就是種族歧視的證據。但是,當然,如果不同意這個說法,那麼更是種族歧視了。

然而對於種族歧視的舉證責任卻是輕如空氣。哈佛出身的電視與廣播節目主持人法瑞.奇德亞(Farai Chideya)二○一五年在衛報上寫道:本週的十二年前,我的祖母死於大腸癌,享年八十二歲,有人可能認為這已是高壽。但是我知道,由於缺乏適當的醫療照顧,她走得太早了。我同時相信種族是一個關鍵因素。鑑於有許多證據顯示黑人壽命因為得不到適當的醫療保健而縮短,我只能如此推斷。在閱讀了塔——尼西斯.科茨大獲好評的新書《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與諸多迴響之後,我雀躍不已,然而又心懷悲憤,人們終於開始注意到美國黑人所遭遇的經濟與肢體暴力了。其中部分肢體暴力就是來自醫院之手。

這已經超越感嘆某人處境或是遭到不公待遇的界限。奇德亞是在暗示醫治她姐母的醫師對她施以「肢體暴力」,並且明白表示醫師對黑人施以肢體暴力已是常態。

內森.格萊澤(Nathan Glazer)早在一九七○年代就曾預見會有這樣的誤會,某些激進的民權人士會認為「任何在統計均等上的偏差,可以也應該為違憲的歧視。」所有的差別與所有的不公,都成為可以起訴的原因。但是現在根本就不需要差別或不公。種族主義已成為報紙、電視與網際網路的官方敘事。任何曾與其接觸的都會銘記在心。

文章插圖

美國民眾對黑人人口過度高估。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在本世紀交替之際,黑人占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左右。但是一項蓋洛普調查顯示,美國一般民眾認為美國人口有百分之三十三是黑人。有六分之一的美國民眾更是認美國是一個人口大多數為黑人的國家。碩士以上學位的人對美國人口的估計最接近事實,但是即使他們也猜測美國黑人數目是實際數字的兩倍。他們怎麼可能猜對呢?大部分民眾不會把整天的時間花在人口統計或是計算黑人的數目上。如果黑人在美國人口中僅占八分之一,那麼政治人物與新聞界如此著迷於種族議題也就沒有什麼道理可言。

同性戀的議題方面,政治人物新聞記者也是如此。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平均而言,美國民眾都認為全國人口中有百分之二十三到百分之二十五的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大約是一比四的比率。同樣地,以總統與法院大張旗鼓地推動同性婚姻,還有報紙與電視報導對於此一議題的任何進展都採取緊迫盯人的情況來看,他們怎麼不會如此認為?誰又會想到實際上美國人口中僅有百分之三點八的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大約是一比二五的比率?美國民眾顯然對於社會現實的看法錯亂,這一點由他們的語言就反映出來。

文章插圖

本文摘自 著作《爽拿的時代:一九六○年代美國民權改革的貽害》,繁體中文版由時報出版代理,王曉伯翻譯。欲購買的小隊員歡迎透過以下連結前往購買:

  • 博客來(透過這則連結購書,《地球圖輯隊》也將獲得一小部分的收益。有了你的支持,我們將能產出更多好文章!)

Q:我也想看《爽拿的時代:一九六○年代美國民權改革的貽害》!

  • 活動期間:即日起至 2022/10/07中午12點截止

  • 送出名額:2名(限寄送台澎金馬)

  • 活動方式:

  1. 贊助DQ滿額成為DQ VIP(月定期贊助100元或年度贊助1200元)⁣:贊助網址由此去

  2. 滿足贊助條件後加入DQ VIP專屬社團,就有機會獲得《爽拿的時代》⁣:社團由此去

什麼是地球圖書館?

地球圖書館」是由DQ地球圖輯隊與出版社的合作活動,每月配合站上文章推廣相關閱讀與獨有優惠,獨掉坑不如眾掉坑,博覽世界大小事之餘,希冀讓小隊員對文章所述事件脈絡發展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與體會!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