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刺真的很難笑 法雜誌兇案顯示的文化問題

法雜誌《查理周刊》遭血腥屠殺的案件發生超過一周,歐美各國目前除了連聲譴責恐怖份子行徑外,網路上聲援《查理周刊》的串聯行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在一片撻伐伊斯蘭激進分子的聲浪中,美國學者碧昂可則是點出許多人忽略的現象。

文章插圖

在紐約擔任自由作家,曾針對電視影集《女孩我最大》(GIRLS)中的諷刺藝術發表過學術論文的教授碧昂可(Dr. Marcie Bianco),日前發表了對《查理周刊》事件的看法,以下皆以教授自述角度書寫。

問題不在伊斯蘭

有關《查理周刊》雜誌的暴力衝突,其實和伊斯蘭信仰一點關係也沒有,真該探討的是藝術創作與跨文化呈現的問題。不過,如果你只是單從事件發生後全球竄出的伊斯蘭恐懼症( Islamophobia)來看的話,是很難想到前述提到的問題的。

上週讓人震驚的《查理周刊》攻擊事件發生後,法國當地在短短一周內就發生了54起針對穆斯林的攻擊事件,整個伊斯蘭世界被外界定罪成必須為少數分子引起的屠殺事件負責。

事實上,這種藝術家被殺的事件並不新鮮,回顧歷史,藝術家常常因為藝術創作受到輕蔑、監禁甚至是殺害。不過,《查理周刊》的事件顯示出更大的問題:文化衝突。

 

文章插圖

新世界  新衝突

在邁向「地球村」的世界趨勢中,藝術家想描寫其他文化或是種族時,已經不能單從西方世界的觀點去看,因為科技進步讓世界各國成為鄰居,過去區隔各地風俗文化的界線漸漸消失,此時藝術家更要能感知並擁抱這樣的現象,以他們的天賦打破觀者的刻板印象,帶領大眾一同加入世界潮流。

當世界緊密連結,這也代表新的問題會發生,例如人們對怎麼呈現民族身分和文化的認知不同時,就會發生衝突。

網路超越國界  打破文化隔閡

網路卸下了歷史上阻擋文化交流的牆,人們現在只要輕點一下滑鼠,影像或是想法就會瞬間散播到全世界,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病毒傳播。

舉例來說,這次巴黎雜誌社遭屠殺的案件發生後,短短幾小時內就可以在推特上看到超過 16.6萬筆標註 #JeSuisCharlie 的發文,更有超過3百萬人使用#CharlieHebdo標籤表達支持。

網路擁有的即時性,讓卡通、電影等出現在媒體上的作品無法輕鬆過關,你會發現有越來越多人用刻板印象、少數民族歧視、性別歧視或排外症候群等概念來抗議這些藝術創作。

文章插圖

諷刺引爆衝突屢見不鮮

《查理周刊》諷刺漫畫式的幽默並不罕見,在這之前,像是同樣引發文化衝突爭議的電影《名嘴出任務》才剛被人偷放上網路不到一天,就吸引超過75萬次的下載量。

《名嘴出任務》被人指控有種族歧視以及恐同症,這部電影也恰好是另一個引爆文化衝突的例證,只是在這部電影中被嘲諷的主體換成了北韓,去年電影上映前,這部電影就引發北韓揚言報復,他們駭入Sony官網並洩漏許多私人資料。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諷刺是門高深學問

真正該注意的問題是,諷刺這件事情帶有主觀性在其中。從西方文學角度來看,要達成諷刺效果,也得仰賴觀眾的理解能力,例如,因為不滿嘲笑亞裔美國人笑話而發起的#CancelColbert網路串連活動,或是不滿《女孩我最大》描寫千禧年族群的憤怒評論,都顯示諷刺效果並不是每次都可以成功。

如果說,諷刺這件事情在當地文化都無法得到全面認同了,那麼一但跨文化時,又會發生什麼事?

對不同文化的同理心

在美國公共廣播NPR擔任評論的鄧比(Gene Demby)在評論文化衝突時談到:「什麼是有趣、什麼是冒犯,這不是數據可以量化確立的概念。想避免文化衝突,我們沒有可以依循的單一捷徑,我們該具備的是一顆對其他社會文化的同理心。」

文章插圖

你的視界  決定世界

總結來說,今天不論是《查理周刊》,或是《名嘴出任務》,這些事件都顯示出西方世界的白人長期習慣用自己的眼界來決定世界,而上周的屠殺事件挑戰了這樣的習慣,讓西方國家瞭解到文化和價值觀,以及藝術和道德感都是相輔相成的。

當我們想呈現/描述其他文化民族時,我們該做的是從世界觀的角度來思考。

對主體有更深刻思考

不論是藝術家,還是諷刺評論家,都應該具有見微知著的能力,用更謹慎並打破陳規的方式來描述其他文化。

這邊並不是在呼籲政治正確或是要對藝術展演進行限制,這邊想闡述的是人們對道德倫理要有更深的感受性。在這樣漸漸緊密相連的世界中,藝術家必須帶著對呈現主體更深的智識和責任繼續前行。

編註:地球圖輯隊精選評論文章,希望能幫助網友從多面向思考事件。本文意見為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原作者碧昂可(Dr. Marcie Bianco)是Mic.com駐站作家,她也是Curve雜誌的編輯,曾針對HBO影集《女孩我最大》(GIRLS)發表過論文,探討當中的諷刺藝術;碧昂可教授也曾出版過有關女同性戀與學校生活的自傳。

過去她曾在AfterEllen、Feministing、The Feminist Wire,、Huffington Post、 Lambda Literary 以及The L Stop等媒體發表過著述。近期她的研究計畫聚焦在反人性、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戲劇中的唯物論等研究上。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