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家不與恐怖份子妥協
這起事件,不只讓大眾意識到恐怖攻擊並非只限定在千里遠的戰場外,也進一步喚起世人對言論自由的關懷,連日來不少插畫家在網路上發表他們對罹難者的支持,其中「鉛筆」也已然成為事件中民眾表達反恐的象徵符號。
從8號開始,法國當地可見民眾聚集悼念逝者,人們高舉鉛筆表達對喪生媒體人和畫家的支持;同時間,世界各地的畫家們也因為這起事件在網路上串聯團結,透過一幅幅上傳到網路平台的畫作向死者致意。
Please, RT! #CharlieHebdo attack has another victim! Via @MiddleEastMnt #ParisShooting pic.twitter.com/PNesB88POL
— Carlos Latuff (@LatuffCartoons) January 7, 2015
恐怖分子射穿《查理周刊》辦公室的子彈也打中後面的清真寺。
Charlie Hebdo. Nooit opzij. pic.twitter.com/MJwGKPQ8jU
— Joep Bertrams (@joepbertrams) January 7, 2015
插畫家表達就算被斬首仍不妥協的態度。
The little weapon! #CharlieHebdo #cartoon pic.twitter.com/VFFZD2f8Rz
— Satish Acharya (@satishacharya) January 7, 2015
恐怖分子拿著手中的筆說:「這殺傷力驚人的小武器到底是什麼?」
#CharlieHebdo pic.twitter.com/15O4YC2KWg
— Ruben L. Oppenheimer 🏴☠️ (@RLOppenheimer) January 7, 2015
插畫家表達恐怖攻擊言論自由。
挑戰霸權的法國人
諷刺漫畫《查理周刊》的血腥槍殺案,讓外界見識到在香榭大道、巴黎鐵塔以及羅浮宮堆砌出的優雅與理性背後,其實是習於挑戰威權和意識型態的民族性;在英國格拉斯高大學研究法國文本的格羅夫教授(Laurence Grove)就表示,挑戰禁忌是法國政治與文化中相當重要的成分。
他在受訪時也說:「法國人認為,你可能不喜歡他的意見,但他有發表言論的權利。」
藝術無所不在
另外,這次的血腥攻擊事件,讓人注意到藝術在針砭、諷刺甚至是攻擊主流文化與霸權時具有相當的力道,這也開始讓人思考藝術作為一種意見展演工具時的界線何在?
事實上,藝術作為一種對抗態度的展現並非新鮮事,而去年世界各地發生的社會政治事件也能見到藝術符號作為抗拒和團結的現象,例如美國民眾「假死」抗議警察槍殺黑人青年、香港用「雨傘」作為對抗政治霸權的象徵、加薩走廊將黑煙化為「拳頭」抗議戰爭等等。
《Artnet News》的米拉德(Coline Milliard)在8號時指出,這些展演顯示出藝術表演或藝術畫作都能成為一種對抗暴力的途徑。
藝術恆久遠 震撼永流傳
「我們還需要更多(這樣的創作),」米拉德如此說,他也認為,在這次的血腥攻擊案後,只會讓藝術本身更強大:「因為藝術、幽默、諷刺以及文化不只是一個人智識的結晶,更是一種面對各類激進主義的方法。」
「我們需要更多可以對抗政治霸權的藝術,這不是因為藝術家就是比較優秀或是比較會諷刺人,而是因為藝術,如果從好的角度來說,它們觸及到更多的大眾,而且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舉例來說,畢卡索的名作《格爾尼卡》(Guernica,註:描述格爾尼卡城受到德軍轟炸蹂躪慘狀),至今都讓人對佛朗哥的法西斯主義餘悸猶存。」
當藝術的震撼力能超越世代,另一個問題就是,要怎麼去定義眼前的藝術是神聖還是褻瀆?
不分對象通通諷刺
《查理周刊》屠殺案讓人開始對冒犯其他文化的著述或作品打上大問號,同時讓人對媒體乃至藝術的尺度反思是否該有限度,例如他們大喇喇地將禁止偶像崇拜的伊斯蘭信仰作為嘲諷對象(註:伊斯蘭教信仰中,禁止崇拜、描繪、或是雕塑偶像),過去描繪耶穌的插畫也讓他們不斷吃上官司。
藝術打破既定印象
美國作家凱爾(Kyle Chayka)認為藝術的「驚世駭俗」正是一種服務大眾的功能,而不論作品多具爭議性,社會大眾仍是要死守藝術這樣的性質。
他也進一步建議,當我們因為眼前的藝術感到被冒犯或是震驚時,最恰當的反應應該是按捺住憤怒,並思考為什麼你會感到生氣?眼前的作品哪裡讓你覺得被冒犯或是它跨越那些界線?
「那些被我們當成神聖不可侵犯的,往往是最需要再三思索的。」
真相就在字裡行間
「藝術作為一種刺激對話和交流的存在,至今也沒有其他事物可以超越藝術這項特質,藝術創作者現在需要的是繼續創作,而社會大眾更需要支持他們持續下去。」
凱爾認為,不能因為這次的事件讓藝術刺激社會交流的功能退卻:「我們要對社會中的藝術家們有信心,就算他們的作品一開始看來嚇人,但他們點亮了值得聚焦的真相。」
「真實往往深埋在表象下,就藏在那些意在激發對話和交流的震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