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畫風引爆殺機「伊斯蘭」再成敏感關鍵字

法國諷刺漫畫報社《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 7號遭到恐怖攻擊,3名嫌犯持槍闖入,釀成至少12人遇害的慘劇,據了解,犯案的動機可能與該報社拿伊斯蘭信仰當漫畫主題有關,「伊斯蘭」再度成為引人側目的敏感關鍵詞。

文章插圖

2006年一「畫」成名

這不是《查理周刊》第一次遭受暴力攻擊,早在2006年《查理周刊》就因為在丹麥報紙上,發表諷刺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畫,將穆罕默德與恐怖主義掛鉤而引發伊斯蘭社會的不滿。

日前7號時,赫芬頓郵報也整理了《查理周刊》歷來較具宗教爭議性的漫畫作品。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老拿先知穆罕默德開刀

2007年法國法院作出對《查理周刊》有利的判決,但在宣判之前,《查理周刊》又刊登了一幅漫畫,上頭的文字寫著「《查理周刊》必須戴頭巾!」

文章插圖

2011年,《查理周刊》又拿先知穆罕默德作文章,邀請他成為《查理周刊》的客座編輯,還揚言「讀完不笑死就罰鞭刑100下」,出版後《查理周刊》的辦公室就傳出被人丟汽油彈的消息。

文章插圖

同樣是2011年的作品,《查理周刊》在漫畫中暗示先知穆罕默德有同性戀傾向,《查理周刊》的網站便遭到駭客攻擊。

2011年底《查理周刊》又遭到汽油彈攻擊,2012年中東地區爆發反美浪潮之際,《查理周刊》因為刊登了一系列諷刺穆罕默德的裸體漫畫,逼得法國政府派鎮暴警察坐鎮編輯部。

文章插圖

在血案爆發前,《查理周刊》最新發布的漫畫是以伊斯蘭武裝團體首領巴格達迪為主角。

諷刺文化源自法國傳統

1969年創刊的《查理周刊》素以辛辣作風聞名,不只伊斯蘭文化,天主教、猶太人及法國政客都曾慘遭該報「修理」,常常引發高度爭議,也讓《查理周刊》聲名大噪。

報導指出,像《查理周刊》這樣的批判性媒體其實是法國新聞業的傳統,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大革命前,主要目的是挑戰權威、諷刺時政。這種結合左派激進主義與挑釁謾罵的手法,有時遊走在道德的危險邊緣。

文章插圖

毒舌風格一視同仁

到了今天,嘲諷的對象也從18世紀的皇室家族轉向政治人物、警察、資本家等等。除了伊斯蘭教之外,《查理周刊》對其他宗教其實也沒有手下留情,照樣用略為粗俗的嘴賤手法譏嘲一番。

文章插圖

各界強烈譴責暴力

《查理周刊》槍擊案震驚全球,各大媒體也紛紛用自己的方式追悼不幸喪生的罹難者,同時也表達對於恐怖主義的強烈譴責,以堅定的態度捍衛新聞自由。

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也擔心反伊斯蘭情結會再度高漲,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包括法國穆斯林信仰理事會、阿拉伯聯盟主席艾阿拉比(Nabil al-Arabi)、英國穆斯林協會在內,不少歐美伊斯蘭團體也公開譴責這種暴力手段,強調不應把伊斯蘭信仰與恐怖主義畫上等號。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