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違法國精神 就該禁止
在布基尼禁令剛發出時,許多沿海城市的市長除了暗示布基尼這種服裝「會對公眾秩序產生威脅」,也強調這是「對法國世俗化精神的尊重」。
法國總理瓦爾斯(Manuel Valls)雖然強調他絕對沒有污名化任何穆斯林的意圖,但也認為布基尼是帶有傳教色彩的政治標誌,「與法蘭西共和國的核心價值不相符」,因此被禁止是可以理解的。
什麼是法國精神?
這些政治人物口中不斷強調的「世俗化精神」、「價值」到底是什麼?它對法國的宗教政策產生什麼影響呢?
世俗化精神源自啟蒙革命
所謂的世俗化精神又稱為「政教分離原則」(Laïcité),從字面上也不難猜測主要是規範宗教不能將觸角伸到政治裡面、政治也不應該和宗教有所掛勾。
這樣的精神在 18世紀啟蒙運動時就逐漸萌芽,當時,有許多哲學家強調要走出宗教迷信,用理性思考來解決問題。在 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因為人們對天主教會的厭惡而設立的一系列政策,又進一步為政教分離的概念打下基礎。
政治與宗教不能互相干涉
在 1905年,法國通過政教分離法,把政治和宗教視為要分離看待的事情。在《法學童餐盤掌握總統大選關鍵話題》中也提到,政教分離法就是政府不得隨意干涉、批評民眾的信仰,只有當信仰確實衝擊到民眾生活時,政府才能出面干預,反過來說,宗教信仰也不得影響政府單位運作。在這樣的概念下,社會大眾能平等看待所有宗教,也確保每個人都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
聽不到「天佑法國」的說法
正因如此,我們不會看到法國官員在就職時像美國一樣把手放到聖經上宣示,在碰到災難事件時,也不會聽到法國官員在公眾場合說「天佑法國」(God Bless France)這種字眼,因為這些都被認為是帶有宗教意味的行為。
公部門不能帶入宗教
政教分離的精神也讓法國很明確地規範信仰不該帶入公共生活之中,公職人員更是如此。所以像是醫院人員、市政廳公務員、學校老師等等都被規定不能在工作空間,展示出帶有明確宗教信仰的物品,像是頭巾、十字架。
不論是在美國的硬幣或是紙鈔上,都可以看到上面寫有「我們相信上帝」(In God We Trust),這種情況在法國絕對看不到。
宗教禁令一大堆
而這幾年許多關於宗教上的禁令也是延續著世俗主義所立下的規定。像 2004年,法國立法禁止學生攜帶任何帶有宗教象徵性的物品上學(像是十字架、猶太人的圓頂帽、頭巾等),在 2010年,他們也禁止穆斯林女子穿戴會把全臉遮住的面紗,認為這樣的穿著會阻隔人與人的交流。
去年 10月,法國部分市鎮禁止學校提供非豬肉餐點,認為這樣不僅有違政教分離的百年精神,刻意區分出「穆斯林餐點」對於融入社會也沒有幫助。一直到最近的布基尼禁令也一樣強調這種服裝「違反世俗化主義」。
也因為這些基於政教分離精神而設置的一系列法令,法國一直被視為歐洲國家中宗教規範非常嚴厲的國家。
以前規定不一樣
有趣的是,「宗教象徵物」的爭議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事情,但在過去卻是用不太一樣的觀點在看待這一切。
在 1989年,有三位北非裔的學生穿著頭巾去上學,卻遭到學校以「禁止配戴宗教飾物」為由要求摘下。這件事情同樣在法國社會引起很大的爭議,最後是由教育部部長直接請求最高行政法院的裁定。
法院:人人享有信仰自由
當時的法官在意見書中提到,雖然公部門的人員被要求保持中立,不支持任何宗教,但是學童是受到政教分離法第一條的保障,強調人人都有信仰上的自由。
不過從 2004年開始,法國政府顯然決定推翻 1989年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定。
世俗化精神走火入魔?
也因為這樣,有些人認為法國的世俗化精神已經走火入魔,BBC曾指出「世俗化精神簡直成為法國的另一種國教」。
也有人認為雖然法國政府在設置這些禁令時,都聲明是要「促進族群之間的互動與融合」,但是這些法條很明顯只會加劇一些極端穆斯林分子的情緒。
是自由還是干涉他人信仰?
這些法條究竟是尊重其他人的信仰自由,還是純粹對他人的信仰干涉?也許現階段我們無法有一個明確的解答,但是隨著穆斯林在法國越來越多的情形,這樣的問題將會一再被端到檯面上,並持續衝擊法國這個百年來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