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Emoji寫聖經、買毒品,還能對抗極權政府言論審查

按上幾個愛心或是哭臉,過年過節還有應景的選項讓你用簡單的圖案便可以順利地尬聊下去,Emoji儼然早就成為每個人噓寒問暖的起手式。一個表情符號,勝過千言萬語。不可諱言地,Emoji改變了人們日常溝通的習慣。好比在對話中丟出笑到哭😂的Emoji之後彼此心照不宣,只可意會不需言傳。

然而,越來越普及和不斷推陳出新的Emoji像是鍵盤上的海,在其中產生了不少起伏和代溝,可能是世代的差距、也可能是文化背景的迥異,不在同一艘船上的人們可能怎樣也看不懂Emoji所蘊含的言外之意。

文章插圖

Emoji既可以是彼此互通有無的話語,引起共鳴,同時也能演變成一種資格限定的密碼,像是秘密通道一般,避開閒雜人等。

用emoji寫聖經 上帝是分辨不出性別的一張臉

你可能難以想像用Emoji讀聖經,但在2016年便有一名譯者選擇用表情符號來翻譯地位不可撼動的聖經,並出書名為「Bible Emoji: scripture 4 millennials」。裡頭的翻譯系統並不馬虎,使用八十個不同的Emoji來對應二百多個聖經裡頭出現的字詞,試圖將經文以簡化、逗趣的方式來書寫。

以〈創世記〉一章4節 “And God saw the light, that it was good: and God divid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為例,“God”用了一個笑臉天使😇替代,“light”用了一個燈泡💡替代,而“good”用了一個比出讚的手勢👍替代。

& 😇 saw the 💡,
that it was 👍:
& 😇 divided the 💡
from the darkness.

Emoji被視為能讓聖經更平易近人的橋樑,也是看似遠離世俗的宗教信仰試圖拉近和千禧世代之間距離的有趣嘗試。

「Emoji之所以酷是因為它們代表的種族和性別不可知。」一位不具名的譯者在Forbes雜誌採訪中如此說道。在聖經的經文裡頭上帝(God)被以男性的他(he)來代稱,但在Emoji的譯本裡頭,上帝就是分辨不出性別的一張臉。

不只神的語言,Emoji也成為犯罪的暗號

但只要換了一個情境,Emoji卻可能從通往天堂的救贖途徑變為通往毒品交易的罪惡渠道?

根據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近日報導,英國警方發起了一項活動,試圖提醒青少年的家長和教師關於「Emoji的秘密世界」(secret world of emojis)。其中列出了數種被用作毒品相關的暗號,從毒品的種類到毒品的純度高低,都能用鍵盤上的Emoji彼此交談。

◉大麻 🍀🍂🍁🍋🍇🍉🍓🍒🍍🐶🍬🍰🍦🍪
◉古柯鹼 👃🐟⛽⛄❄

◉搖頭丸 👺👽☠👾

◉笑氣 🎈

◉K他命 🐴
◉攝取方式 💎💊💉💨(藥丸、針劑......)

◉純度等級💣💥🔥👊🚀⚡

警方也進一步表示,將這些Emoji進行解碼並公開報告,並不是鼓勵父母去侵犯孩子的隱私、檢查孩子的手機裡是否有這些表情符號的出現。而是提醒父母和教師,學習用對等的資訊去認識青少年的日常活動和交際,才能真正有效地避免溝通上的落差,進而預防更嚴重的後果發生。

綜合上述看似天差地別的兩種應用情境,我們可以發現表情符號所具備的特性:一方面,Emoji可能拉近彼此之間距離,不像過往仰賴語言能力作為傳播的門檻,也因而能成為普及化的基本語彙;另一方面,Emoji也在社群文化裡頭演變成暗號,只有懂得特定符號拼組背後的意義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藉此區隔出誰是團體裡的一份子。

文章插圖

數位時代的象形文字?Emoji的灰色地帶

事實上,Emoji所引起的討論相當分歧。它以圖像的特性被流通使用,又不似現代文字那樣已發展出系統化的共通意義,因而被比喻成屬於21世紀的象形文字。

針對Emoji的意涵和效力該如何界定的爭議,在中國已經出現案例將特定的Emoji寫入法院判決書中,成為法院立案審核的證據之一。但有律師指出,該如何界定仍得回到實際對話中的整體內容來判斷,並不是單發表一個表情符號就可能犯法。

更模糊不清的是,在iOS系統的手機可能顯示出尷尬笑的表情符號,在Android系統中卻成了大笑。這些隨之衍生的提問都在考驗我們,該如何看待Emoji作為數位符號所連結成的交流網絡,以及我們究竟能不能、該不該有統一的標準來解讀Emoji?

例如,網路上其實也有了專屬於Emoji的字典「Emojipedia」。你可以查詢不同表情符號的意思,在上頭也列出了不同版本或社群平台的圖案差異供使用者辨識。 

表情符號的辨識 (emoji-aware)對許多人來說是個從未聽過的字詞,但學界已有不少研究針對Emoji為主題進行分析,一份2019年的論文便整理出近幾年來Emoji的使用和文化差異的關聯,其中指出:在西方文化中,Emoji主要被用來重複文字的意思,在英文的語境裡頭多以表情符號取代單一字詞。

相較之下,中文的Emoji更多地以相互組合延伸原先文字的意義。除了可能創造原先字詞裡未表達的意思,也藉此傳遞親近的團體感。

暗藏玄機 Emoji對抗極權國家言論審查

縱然還遊走在許多明文規範的灰色地帶之中,在面對極權政府的言論審查之時,Emoji的功能則更接近障眼法。

由於Emoji終究是需要被解釋的表情符號,又能依據使用的社群習性而靈活更動,於是根基於固定字詞之上的言論審查機制不免力有未逮。

俄國和中國的Emoji使用趨勢便體現了這一點。

從烏俄戰爭爆發至今,俄國始終以專制政權壓迫國內的反戰言論。尤其未經准許的抗議活動自2014年便被禁止,為了避開網路審查,俄國反戰人士便開始積極使用Emoji作為組織上街抗議的密語:用「走路的人」的Emoji重複排列,搭配上數字「7」以及俄國詩人普希金(Pushkin)的頭像,示威聚集的時間(七點)、地點(普希金廣場)便都隱藏在裡頭。


另外,中國活躍牆內外的網民對各種Emoji的拿捏已稱得上熟能生巧。「河與螃蟹🌊🦀」則取自「和諧」的諧音;一碗米和一隻兔子的Emoji則組合成「米兔🍚🐇」,暗指「#MeToo」運動......等,而微博上暗喻為「習近平」的「小熊維尼」的emoji已被下架。

貓捉老鼠的Emoji演化論

接二連三的Emoji用語從被創造到被流傳,除了要易於被立場相近的同儕理解,在發現可能被審查後還要能即時棄之、隨之應變。例如在接近六月四號時,蠟燭和蛋糕的表情符號便被中國政府視為意圖紀念敏感的「天安門事件」而被雙雙禁止。這些Emoji的資訊循環週期或許相當短暫,畢竟流傳越廣的暗號就代表被禁止的風險越高。

但相對地,在被噤聲的壓力之下我們也觀察到了Emoji蓬勃的演變過程。被廣加使用及靈活發展的Emoji演繹了網路社群和審查科技的消長緊張關係,像是停不下來的貓捉老鼠。

史丹佛大學語言學博士、同時也是 Emoji 專家的 Tyler Schnoebelen 表示:雖然仍不能說數位符號是一種語言,但Emoji在某種程度上書面化了肢體語言,從因地制宜的彈性到交流暗號的社群凝聚,「能用另一種方式傳達出自己的風格,這其實非常具有意義和渲染力。」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