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寡婦在未經「男性」同意下,顛覆了香檳市場

「我在啜飲天上的星星!」

傳說中香檳的發明者是來自17至18世紀法國修道院的唐.貝利儂神父(Dom Pérignon),他在釀製出能產生氣泡的葡萄酒後,脫口而出的一句驚嘆。

但事實上,他的貢獻僅止於在靜態酒(無氣泡)的階段做了許多改良的貢獻。爾後在16世紀南法的利穆區(Limoux)和17世紀中期的英國,香檳才逐漸改變葡萄酒當道的市場。

但要說到成就香檳的人,則要歸功於19世紀三位女性的聰明才智,而三人最大的共同點--她們都是在丈夫死後接手酒莊的「寡婦」。

文章插圖

我寡婦,我驕傲

創立於1772年的凱歌香檳(Veuve Clicquot),因圓潤滑順的口感與「只提供唯一、最好品質」的堅持,奠定它在香檳品牌中的精品地位。Veuve 一詞在法語中有「寡婦」的意思;Clicquot,則是創始人的名字,而當這兩個字合起來的時候,便是世界上最暢銷香檳之一的凱歌香檳(Veuve Clicquot),是香檳界的「貴婦」也是香檳界的「寡婦」。

敲響香檳世界改革鐘聲的人,即是在27歲喪偶,以寡婦之名、推廣香檳事業的凱歌夫人(Barbe-Nicole Clicquot-Ponsardin)。

「如果沒有凱歌夫人對香檳的推廣,我們今天所擁有的香檳,無論是任何酒莊或品牌,都不會是現在的樣子。」-《2014 年香檳指南》

對於出生於名門貴族世家的凱歌夫人來說,她原本可以選擇當一名只要坐在客廳的貴婦,但她卻在1805年丈夫去世後,和公公借了一大筆資金,將亡夫原本多角化經營的家族事業,大刀闊斧改革,並專注於酒莊的發展。

就像電影《歌喉讚》中,胖艾美為了不讓他人在背後說自己身材的閒話,於是主動將自己的綽號取名為Fat Amy;凱歌夫人則是直接消費自己的「寡婦」身分,不只將酒廠更名為寡婦,更將寡婦凱歌(Veuve Clicquot)的標籤直接貼在酒瓶上。

凱歌夫人選擇高調行事不是沒有原因的。1804年拿破崙頒布了《拿破崙法典》,禁止女性在未經丈夫或父親的同意下擁有私人事業,而女性時常被定義為「家庭主婦」,極少從事家庭內以外的工作。因此凱歌夫人反而將守寡作為行銷上的噱頭,雖然身為莊主的她時常飽受非議,但也像是對世人宣布,沒有老公與男人的女人,一樣可以擁有自己的事業。

文章插圖

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

凱歌夫人不只會做生意,釀酒的技術也不輸給別人,而她最偉大的事蹟,就是發明了除渣的新技術:將酒樽倒放在特殊酒架上,再加以翻轉以及過濾額外酵母,這樣的做法不僅能讓香檳口感更強烈、甜度更低,氣泡也會更加細膩。據說第一瓶現代香檳就是出自其玉手。

對凱歌夫人來說,創業最大的問題不是性別而是時局。1813年,拿破崙戰爭期間,俄國入侵法國使得酒廠面臨倒閉危機,甚至還要防範香檳被蘇俄軍隊掠奪。然而,凱歌夫人的字典裡不只沒有放棄,日記裡寫得都是她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抱持著「不怕你們喝,只怕你們不愛喝」的決心,凱歌夫人主動提供香檳讓俄國軍隊喝個夠,等到戰爭快結束後再鋌而走險地,將一萬多支香檳運到俄羅斯。對於凱歌夫人的香檳念念不忘的俄國軍,以及當時因為戰爭而禁運的香檳,進入俄國市場後立刻掀起搶購熱潮,而俄國人也用凱歌夫人的香檳作為勝利之酒,另一方面,她所發明的除渣技巧,新穎清澈的酒體也讓整個上流社會都為之傾倒。

因為凱歌夫人的機智與膽識,讓她釀製的酒站穩了香檳世界的地位。

不甜香檳的優雅風尚

凱歌夫人逝世後,第二位引領香檳市場的寡婦,則是讓香檳在英國發揚光大的路易絲·波馬利(Louise Pommery)。丈夫因意外身亡,在40歲成為寡婦的她,沒有選擇帶著未成年的兒子和懷裡的嬰兒回娘家,而是只用了8天的時間思考,便毅然決然地接管丈夫的事業。

文章插圖

首先,她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賣掉已經走下坡的羊毛事業,並且決定不再生產葡萄酒,專注於香檳的製作,而且是「不甜」的香檳酒。

在當時,市面普遍流行的口味是非常甜的香檳(當時每公升含糖量300克,現在多為每公升12克),嗜甜的俄羅斯人對此非常滿意,但波馬利卻決心要製作與以往不同的香檳,並將目標市場對準了英國人。

最後,波馬利成功提高香檳的酸度,不僅讓酒體更加輕盈細緻,也成功打造以清爽風格聞名的Brut 不甜香檳。

雖然傳統香檳區將波馬利視為異端分子,不過非傳統酒廠出身的波馬利根本不在乎。1874年,波馬利成功製作出風格清新獨特的自然氣泡酒,牢牢抓住了英國人的口味。

波馬利的事蹟不只是開創新的香檳市場,她強大的公關行銷能力也讓其品牌的知名度大增。

一杯香檳、一座酒莊、一幅名畫

不同於多數製造商在取得成功後才會建造酒莊,熱愛反其道而行的波馬利,從香檳區最古老的酒廠慧納(Ruinart)手上買下了長達18公里的地道,改造成集歷史文化、香檳儲存和藝術品收藏於一體的旅遊景點,同時巨資打造英式莊園城堡,吸引英國人專程前往用一瓶香檳的時間,享受他們的假期。

此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波馬利與《拾穗》的關係。1889年,法國寫實主義田園畫家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最知名的畫作《拾穗》,在一場拍賣會上以30萬法郎的價格售出,雖然買家的身分保持匿名,但仍有傳言稱這幅畫是被美國買家標下。

文章插圖

不到一個星期後,波馬利宣布自己收購了這件作品,並寫了一封信給羅浮宮的館長,信中表示:

「由於我們未能將米勒的《晚禱》買給羅浮宮,我剛剛為羅浮宮買下了《拾穗》。我已經向畢修福森(Bischoffsen)先生發出了正式允諾,我會在遺囑中列入這項捐贈。在《晚禱》被送往美國的時候,我看到您有多麼傷心;我想您聽到現在這個消息應該會很高興。」

1891年,波馬利去世,家人按照她的遺囑,將這幅畫捐贈給了盧浮宮。《拾穗》現在收藏於巴黎的奧賽博物館。

一步一腳印,賣酒

最後一位對香檳有極大貢獻的寡婦,名字叫做莉莉·柏蘭爵(Lily Bollinger),對於熟悉《007》系列電影的影迷來說應該不陌生。作為主角詹姆士.龐德(James Bond)所鍾情的酒款,從第一部007電影開始,龐德至少喝了40杯香檳,更精確地說,是柏蘭爵香檳(Champagne Bollinger)。

文章插圖

柏蘭爵並不像兩位前輩一樣年輕喪夫,42歲的她在丈夫兼品牌所有人 Jacques Bollinger 去世後,才接手香檳酒莊。但是即使過了一百多年,婦女的權利仍然受到了限制,無法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擅自經營事業。但,柏蘭爵的寡婦身分卻讓她巧妙地避開了禁令的限制。

柏蘭爵上任不久後,即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她秉持著「不能讓家族事業毀在自己手上」的決心,在戰爭恐慌、物資缺乏的時期,仍持續酒莊的營運,堅持人力釀造的品質,甚至獨自騎著腳踏車「一步一腳印」地巡遍所有的葡萄園。

柏蘭爵當時提出了「晚除渣」(Recently Disgorged,簡稱R.D.)的概念,讓香檳在瓶內二次發酵,延長酒液和酵母的接觸時間,由釀酒師決定什麼時候除渣,打破了香檳固定陳放時間的既定模式。

這不只讓柏蘭爵香檳的事業再次登上高峰,時至今日,這樣的佳釀在法國香檳區,僅有寥寥可數的酒廠擁有可以產出的技術和財力。

不再婚的寡婦,改變香檳的女性

《當香檳成為法國人:葡萄酒與民族認同的形成》的作者柯琳•M•蓋伊(Kolleen M. Guy)表示:

「當時的社會下,寡婦沒有再婚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情。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她們要在合法的狀態下繼續經營自己的事業,他們就不得不繼續保持寡婦的身分。」

改變了整個香檳世界生態的女人們,有技巧地鑽了法律漏洞。直至 1965 年,婦女們才能在不須經過任何人的同意下就業,以及擁有管理自己資產的權利。且毫無疑問地,不管是一百年前還是現在,女性釀酒師的出現改變了香檳,而這三位寡婦不畏世人的眼光,堅定地走出屬於自己的葡萄園的故事,也都成為現代創業女性最好的典範。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