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公共廁所?】從《我的完美日常》走進「東京公廁計畫」(下)

為改變大眾對於公廁「髒、臭、暗、可怕」的印象,2018年,日本私人非營利組織Nippon Foundation發起「THE TOKYO TOILET」廁所美化計畫,旨以用創新的設計與想像,創造出「人人都能使用」的完美廁所,此外,更拍了一部以公共廁所的清潔人員為主題的電影《我的完美日常》(Perfect Days),希望向全世界傳達日本人對於公廁改善的決心。看著這些充滿設計感的公廁,我們不禁產生了一個疑問,這些廁所真的中看也中用嗎?

承上篇,【完美的公共廁所?】從「東京公廁計畫」到《我的完美日常》(上) DQ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老師,介紹「東京公廁計畫」(THE TOKYO TOILET)的緣起,從東京公廁看城市規劃、從空間看性別。本篇文章我們將跟著畢恆達老師的腳步,親自走訪「THE TOKYO TOILET」每一間廁所,思考什麼樣的公共廁所,才能包容不同性別年齡、種族、身體能力的人,成為——人人都能使用的公廁。


文章插圖

跟著畢恆達老師,一起參觀東京公廁

今年四月,我們在網路報名東區路線,報名費每人5000日幣,主辦單位表示可以接受英文導覽。到了報到地點,只有我們兩人參加英文團。搭上一輛小廂型車,導覽員是一位年輕志願女性。奇怪後座還有一位老先生,原來導覽員自己對這些公廁也不熟,商請這位老先生代為指路。

導覽員發給我們一人一本英文手冊,沒有任何解說,我們就上路了。到了每處公廁,我們自己參觀檢視拍照,導覽員表示很多座公廁她也是第一次到訪。這樣一來,我們只好自己閱讀參考資料,也不方便問她問題。朋友表示,沒有足夠的準備就來擔任導覽員,即使是不支薪,也很沒有「日本精神」。

這趟導覽大約兩個多小時,看了8間公廁,剩下的9間就決定自己搭地鐵步行一個一個探索,也可以順道看看公廁周遭的生活環境。可是我們不會日語,沒有辦法請教當地居民使用這些公廁的實地經驗。

這些公廁在改建之前,造型比較制式,是我們容易想像的廁所的樣子。這次請來知名建築師專為廁所而設計,因基地條件與周圍環境各有不同,加上設計者的理念表現,造型各異。

比較特殊的有,佐藤可士和設計的圓形廁所,「像是掉落在地上的一滴水」;隈研吾以資源回收的木條設計外牆,廁所像是「森林中的小村落」,廁間彼此由木屑步道連接;田村奈穗在三角形基地上,用日本傳統包裝禮物的摺紙概念來設計;槙文彦設計的廁所屋頂像魷魚,呼應所在的章魚遊戲場。

文章插圖

公廁也可以高科技

除了外部造型,還有其他創新的設計。例如佐藤可士和設計的hands-free廁所,有鑑於一般使用者不太喜歡用手接觸廁所設備(例如習慣用腳踩抽水馬桶拉杆、用衛生紙開門、用手肘屁股關門),採用英日雙語的全程聲控,從開門、沖水、洗手,到放音樂都可以用聲音控制(Hi, Toilet. Open door. Flush the Toilet. Play Music.),當然也可以使用傳統的方法用手操作。我試著用聲音開門,但是還是不習慣這種尖端科技,深怕說錯話,水會亂噴,或者被關在裡面出不來了。

坂茂為了廁所的清潔和安全,設計了兩處透明廁所,使用電控玻璃(調光玻璃),廁所內部一覽無遺,但是使用者進入廁所將門鎖上之後,玻璃就會變成不透明。

不過有人反映即使上鎖,仍然隱約可以看到廁所內的人影。四月我們參訪時,看到廁所旁張貼一張告示,說明因為氣溫低,玻璃轉變成不透明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天冷期間玻璃都會保持不透明狀態。很好奇,夏天之後是否可以恢復透明?

主打安全、乾淨、明亮與通用

這些位於公園或兒童遊戲場的公共廁所規模都不大,大約是三到五個隔間。設計者對於公廁的共同關注,包括安全、乾淨、可及,與通用。廁所不再躲在陰暗的角落,許多廁所隔間都是直接面對公共區域,沒有空間死角,或者通道設有兩個出入口,任何方向皆可進入,加上足夠的照明或鮮豔的外牆,來確保廁所的安全。

在平面設計上,通常有一間通用廁所隔間(universal toilet)位於入口/中間(柳井康治的要求),它是無性別、無障礙,有供人造肛門患者(ostomate)使用的設施,其他設備可能還包括嬰兒椅、尿布檯、更衣檯、貓眼等。

無性別廁所,仍是少數

通用廁所隔間的兩旁則各是男廁與女廁。男廁最常見是有二到三個小便斗,加上一間馬桶隔間;女廁則是一至二間馬桶隔間。洗手臺可能在隔間內,也可能設在公共區域。只有坂倉竹之助、佐藤可士和、後智仁不設男女廁,所有隔間都是無性別廁所。

此外,隈研吾的則是除了通用隔間之外,有小便斗間和無性別隔間。猜想日本的性別觀念仍屬保守,也許不習慣男女共用馬桶。像是坂茂設計的透明廁所,他自己都已經強調要避免使用男藍女紅的性別刻板顏色,因此兩處廁所一個使用暖色,一個冷色。但是三間並排隔間(直接面對公園),仍然分別設置成通用廁所、男廁與女廁。其實隔間內部的空間也足夠(現有男廁內就已經同時設置馬桶和小便斗),可以三間都設計成無性別廁所。

文章插圖

廁所不只是上廁所的地方

設計者也擴充公共廁所的功能與角色。最基本的,廁所本身就是吸引人的建物,尤其夜晚廁所的照明不只是保障安全,更讓廁所成為社區的亮點。坂茂、佐藤可士和、坂倉竹之助都不約而同指出自己設計的廁所,在夜晚時,就像是點亮社區的一盞燈籠。

槙文彦在廁所牆外設置座椅,廁所成為公園中的休憩之處(涼亭)。安藤忠雄在廁所周邊設計圓形屋簷,可以讓路人避雨;Miles Pennington設計的廁所中間有很大的開放空間,可做為展覽、休憩之用,成為社區的中心。藤本壯介定義廁所就是一個有水的地方。他在廁所外設計幾處高度不一的飲水/洗手龍頭,讓廁所成為社區人士聚集聊天的場所。

世界各國的公廁問題

公廁雖然是出現在公共空間中的人的必要設施,但是全世界都仍存在極大問題。

印度極度缺乏公廁(沒有足夠下水道系統),致使不少女性必須於深夜到戶外野地解決,而青少女則因此無法就學。中國仍有不少廁所,缺少隔間保障隱私。荷蘭阿姆斯特丹街頭有露天流動小便斗,男生小便沒有隱私,女性則無廁可用。北歐的公廁(無論公車/火車站、街頭)大都要收費。紐約的地鐵幾乎沒有公廁,柳井康治到哈佛大學演講,也發現劍橋附近幾乎找不到公共廁所。

東京公廁計畫有不少值得學習之處。廁所不再是鄰避設施,除了滿足所有人的生理需求之外,更是社區的一處景觀,一個居民可以休憩、互動的場所。何以致此,除了創新設計之外,良好的使用習慣(始終顧慮到下一個使用者)與認真的清潔維護(他們的清潔方法都可以在全世界開班授徒,但是知道技巧是一回事,是否能夠腳踏實地,認真嚴肅看待廁所清潔工作更為關鍵)實不可缺。

文章插圖

臺灣公廁的問題

臺北市街頭人行道曾經有設置公廁。在我就讀高中的1970年代,羅斯福路上古亭國小前,就曾使用過公廁。記得是螺旋形走道,盡頭是小便斗。現在人行道上應該找不到公廁了。不過除了大型公園,很多超商也都設有公廁,更不用說每個捷運站的廁所幾乎都是特優等級(即使不搭捷運,也可以入內借廁),這是臺灣的傲人之處。

臺灣的廁所分別有不同法條來規範無障礙廁所、親子廁所、男廁與女廁(除了數量,也規定馬桶數量的性別比)。臺灣目前在這些廁所類別之外,則有各層級政府與組織大力推行性別友善廁所;但是因為有許多組織將原有的無障礙廁所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因此引來身心障礙團體的關注,要求無障礙廁所要專用,不得掛牌為性別友善廁所。

文章插圖

東京公廁 VS. 臺灣公廁

東京公廁計畫,強調人的差異性,讓廁所能夠服務所有不同性別、年齡、種族、身體能力的人。因此通用廁所、多功能廁所或大家的廁所極為普遍(表示為大眾所接受),但是在通用廁所之外,則仍然分設男廁與女廁,集中型的性別友善廁所實屬少見。

此外,日本男廁的小便斗之間幾乎都沒有設置隔板。據日本友人解釋,日本男人從小泡大眾裸湯,與陌生人裸裎相見習以為常。加以現代小便斗便器的深度加大,身體只要往前挪一下,旁人其實看不到自己的私處。

反觀臺灣從婦女研究進展到男性研究,男性如廁的隱私也極受重視。不只要求小便斗之間要設置隔板,性別友善廁所的小便斗幾乎都設在獨立有門的隔間內,與日本狀況大不相同。這是日本與台灣的公廁可以相互借鏡、學習的地方。


文/畢恆達(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出生於宜蘭鄉下,成長於臺北都會。經歷過臺灣生活貧窮、思想戒嚴的年代,也有機會享受現代科技網路的便捷。律己甚嚴,但渴求多元與自由。欣賞塗鴉的質樸與反叛,但無法忍受廣告的無所不在。主要的研究領域有環境心理學、性別與空間、質性研究與論文寫作。著有《空間就是權力》、《空間就是性別》、《塗鴉鬼飛踢》、《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等。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