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Breaking.巴黎奧運

【Breaking.奧運】給初心者的觀賽指南:從頭看懂霹靂舞的技巧、賽制與對戰方法

2020年,霹靂舞(Breaking)宣布將被納入奧運比賽項目,而近日於巴黎展開的2024夏季奧運,是街頭文化首度走入全世界奧運觀眾視野的重要時刻。

自2017年參與國際賽事以來,孫振(選手名為Quake)一路與各國好手交鋒,才努力攀到入場奧運的資格。2021年他已在人稱霹靂舞界超級盃的Red bull BC One,成為台灣區Cypher冠軍,進軍世界;而後參戰2022杭州亞洲運動會,他雖惜敗八強仍取得第五名的佳績;2024年奧運資格賽,他先是在上海站奪得第七名,其後在布達佩斯站雖止步十六強,最終仍以積分總排名第十名,成為台灣史上第一位奧運霹靂舞選手。

奧運霹靂舞男子組的比賽時間8月10日即將來臨,DQ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初心者觀賽指南」,無論你是否曾聽過、看過、跳過霹靂舞,藉由這份簡易說明書,就能快速了解霹靂舞怎麼看、奧運如何比!


【Breaking.奧運】系列報導:

文章插圖

首先,霹靂舞是從哪冒出來的?

首先,不免俗地,還是要先為大家簡介一下霹靂舞這項運動。相信大家對於霹靂舞可能並不陌生,曾在各種影視作品、節目中看過,甚至可能參加過學校內的相關社團。

相比其他淵遠流長的運動比賽項目,霹靂舞相對「年輕」,至今約有50年的歷史。1970年代的紐約布朗克斯區(Bronx),居住於此的非裔、拉丁裔美國年輕人,開始以音樂、舞蹈、衣著、繪畫等方式表達自我的聲音,作為對嚴峻生活的抵抗與吶喊。

漸漸地,在未來幾十年間風靡全球的「嘻哈文化」,就此萌芽、成長、茁壯;嘻哈文化的四大核心元素「饒舌(MCing)、DJ、霹靂舞(Breaking)與塗鴉(graffiti)」,也從紐約的街頭開始向外擴散。

而我們今天的主角——霹靂舞名字中的「break」,原本是一個音樂術語,指歌曲中人聲、旋律消失,只剩鼓和貝斯進行節奏變化的段落。

當時,有「嘻哈之父」之稱的DJ庫爾赫克(DJ Kool Herc)舉辦派對時,注意到當歌曲進入「break」的橋段,舞池中的一些年輕人會秀出比平常更動感、像是特技的舞步。於是,DJ庫爾赫克嘗試延長「break」段落,讓年輕人們有更多時間展現舞技。就這樣,「Breaking」文化從舞池中DJ與舞者的互動中,逐漸衍生而成。

▲DJ庫爾赫克會應用一種名為「Merry-Go-Round」的技巧,同時播放兩張相同的唱片,巧妙地循環歌曲的「break」橋段,創造連續的節奏段落,讓舞池中的年輕人們展示舞技。

美國的街頭舞蹈,如何征服全世界?

70年代發跡後,霹靂舞迅速地擴散到整個紐約,並透過各種巡演、電視節目播送,進一步傳播至全美國,甚至風行全世界。

到了1980年代,許多知名歌手的歌曲MV、好萊塢電影中,都可以看見霹靂舞的蹤影,霹靂舞也因此迅速被推向主流。而台灣開始引進霹靂舞,也大約就是在此時。

我們過去看到的霹靂舞,經常搭配的音樂類型通常為嘻哈音樂、放克(Funk)、靈魂樂(Soul)和breakbeat等。如果你想要進一步了解這些配樂,可以先聽聽幾首霹靂舞界的超級經典歌曲,例如:

在霹靂舞的動作中,則經常可以見到各種運動或舞蹈的影子,例如武術、雜技、體操等。

霹靂舞的舞步、傳統發展至今,其實僅經過數十年,仍在持續變動、成長。此次代表美國隊出戰的霹靂舞女子組選手Logistx就提到,霹靂舞直到70年代才剛被確立為一種舞蹈風格,即使是新一代的舞者,也仍在不斷摸索、理解霹靂舞,

「它(霹靂舞)仍在不斷發展,我們仍然在定義什麼是霹靂舞。」

第一次登陸奧運殿堂!

經過過去幾十年間的發展,霹靂舞逐漸從舞池中的互相較勁,發展出一套規則,成為正式的國際舞蹈比賽項目。各項屬於霹靂舞的賽事紛紛出現,例如1990年代出現、歷史最悠久的霹靂舞國際大賽「Battle of the Year」,以及目前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霹靂舞賽事之一「Red Bull BC One」等等。

2018年,在世界運動舞蹈總會(WDSF)的推動下,霹靂舞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的「夏季青年奧運會」中首度登場。《華盛頓郵報》提到,對於許多奧運界的人士而言,這是他們首次將舞蹈視為真正的運動;對於霹靂舞社群的許多人來說,則是他們首度將奧運視為目標。

由於在夏季青年奧運會中反應熱烈,這場比賽成功促使國際奧委會,決定將霹靂舞納入2024巴黎奧運的項目中。在正式比賽前,選手們先在中國上海、匈牙利布達佩斯參加奧運資格賽,最終選出16名B-boys、16名B-girls,踏入巴黎奧運的正式賽場。

奧運霹靂舞比賽要比幾輪?

那麼,當正式進入比賽場地,霹靂舞的競賽如何進行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奧運霹靂舞的賽制設計:

█ 循環賽

16名選手會先根據賽前的種子排名,分為四個一組;在第一階段的循環賽中,每位選手都會跟組內另外三位選手,分別進行一對一比賽。

在循環賽中,每場比賽都包括兩回合,分數會在每回合結束後公開。等組內所有選手都互相比過一輪,再綜合選手贏得的回合總數、評審票數與種子排名進行排序,每組前兩名能夠晉級下一階段的八強賽。

文章插圖
文章插圖
01

█ 淘汰賽

從八強開始,比賽將變為淘汰賽。晉級八強的選手將兩兩對戰,進行三回合對抗,贏得多數回合者才能晉級四強。四強戰中,勝出的兩名選手將角逐金牌,落敗的兩名選手則將進行銅牌戰。

文章插圖

那,怎麼樣才算贏得比賽?

而在每場比賽中,選手將抽籤決定「藍方」、「紅方」。藍方選手可以決定是否先上場,或讓紅方先出手。比賽開始後,待DJ音樂一下,選手要配合音樂,在60秒當中即興展現舞步;一方結束後,再換另一名選手上台表現。

每回合結束後,會由九位評審綜合評估選手的各方表現,投給他們認為略勝一籌的選手,獲得總票數較高的一方勝出。

與體操、滑冰等項目不同,霹靂舞比賽中,選手不能自己選擇音樂,而是由現場DJ隨機選擇、播放。因此選手必須在聽到音樂的當下,快速分辨音樂的類型、節奏,立刻思考該以什麼舞步配合旋律、對上拍點。

「一切都是即興的,DJ營造氣氛,選手則必須回應氣氛。」美國舞蹈協會霹靂舞理事會副主席札克(Zack Slusser)提到,「這可能是打分數時最關鍵的部分:選手能讓自己的動作與音樂,以及樂曲在當下展現的氛圍,產生什麼程度的共鳴,並創造出擄獲所有人的瞬間。」

看懂霹靂舞,先從這四個動作開始

如果想要了解霹靂舞的舞步,首先必須掌握四項基礎招式,幾乎所有複雜的動作,都是由這四種招式延伸、組合而來:

█ 搖滾步(top rock)

舞者站立時進行的舞步,通常為重要起手式,為後續地板動作進行熱身,台灣常稱呼的大老鷹(two-step)便是其中經典的步法。

回溯到霹靂舞起源的時刻,搖滾步曾經用於叫場上的其他舞者讓開,因此後來在多數比賽中,舞者都會以搖滾步展開回合。而在霹靂舞比賽中,搖滾步也是選手展示個性與魅力的部分。

文章插圖

█ 排腿(foot work)

以手支撐,雙腿貼近地面,完成一系列踢腿、掃腿等多樣步法,注重動作的流暢性。

文章插圖

█ 大地板(power move)

考驗力量、體能、技術力的高難度地板動作,舞者會以頭部、手部、肘部、肩部等部位進行旋轉。我們常常聽到的大風車(windmill),即屬於大地板的一種。

文章插圖

█ 定點(freeze)

在舞蹈中,運用手、頭部或身體的任何部位支撐,讓身體完全靜止,做出定格動作。通常選手會以一個高難度、難以維持的姿勢,展現定點技巧。且經常作為一段舞的收尾,為一連串快速強力的動作畫下句點。

文章插圖

常見的定點動作,例如單手撐地倒立,一腳勾起、一腳伸直的「Nike Freeze」。

文章插圖

牛刀小試:試著分析看看這段影片吧!

常見的霹靂舞演出中,舞者常以top rock作為開場熱身、下地板的準備動作,接著以foot work蓄積動力,爆發出power move後,最後以freeze作結。

不過由於賽場中的音樂是隨機播放的,選手會自由將技術組合、融合,甚至創造新招式,塑造個人的舞蹈風格。

以孫振為例,孫振屬於「力量型選手」,在賽事中屢屢以強力的power move驚艷評審,且他的舞風著重於原創性。

接下來,先來看看以下這段「WDSF World Breaking Championship」的32強對戰影片,試著找出孫振在這場比賽中,如何應用上面提到的四種動作吧!(小提醒:記得要打開聲音,搭配音樂一起觀賞喔!)

在這段影片中,可以看見孫振以top rock開場後,立刻施展急起直下的power move,再藉由foot work中製造出的停頓與腳踏,以及刻意延拍的freeze,讓音樂與舞蹈巧妙融合。

評審們會注意哪些面向?

這次巴黎奧運的霹靂舞賽事,改變以往霹靂舞比賽習慣的評分系統,評審將改以五個項目進行評分,分別為:

  • 技術性(Technique):包括選手的身體控制能力、運動能力,以及招式的角度、線條等;某些動作則會有特定的標準,例如在許多動作中,腳應該要保持彎曲。

  • 招式多元性(Vocabulary):選手施展各種舞步的多樣性,是否能避免相同的動作重複出現。

  • 執行力(Execution):選手執行每個動作時是否能乾淨到位、完整程度,以及不同動作間的區別程度。動作與動作的銜接,應該流暢但切分乾淨、不混合。

  • 音樂性(Musicality):選手是否能跟上節拍,並讓動作與音樂互相搭配。

  • 原創性(Originality):選手對於招式的創造力,能否展現個人獨創的招式,凸顯個人風格,並展現出「我能夠為霹靂舞帶來點什麼、開創些什麼」。

文章插圖

評審必須經過五個標準綜合評比,決定每一回合的勝者。如果想贏得比賽,選手也必須在一分鐘內,設法在舞蹈中展現出不同面向,不能只顧著表演困難的招式,而不顧音樂。

每一個項目的評分,都會佔總分的20%。每回合看完雙方的表現後,評審會針對各個項目,移動滑軌為雙方評分。

舉例來說,如果評審覺得A選手的音樂性大幅領先,可能會將此項的評分鈕,推向A選手較多;假設A、B選手的技術性相當,B微微勝出,評審則可能將評分鈕置於中間、稍微偏向B選手的位置。最後,系統再依總分顯示選手的得分與勝負。

文章插圖

搞不懂技巧也沒關係,一起「看」選手講故事!

一口氣介紹的這麼多技巧、術語,可能難免令人眼花撩亂。不過,針對第一次觀看霹靂舞比賽的大家,孫振建議,可以抱持著觀看一場「肢體語言的辯論」的心情。

此次代表美國隊出戰的霹靂舞男子組選手Jeffro,則是以「說故事」形容每場比賽,如同講故事要有起承轉合,霹靂舞也須慢慢堆疊、爆發。

「你不會想要一開始就展示所有爆炸性、能引爆全場的動作,這會讓這個回合的能量逐漸下降,無法維持。」相對地,他會選擇在每一輪的後半段,觀眾興奮的情緒累積到頂點時,展示獨特、困難的技巧。

美國女子選手Logistx也提到,在對戰中獲勝的方式有很多,選手展現的故事,很可能成為超越對手的關鍵,「如果一個人擅長大地板,另一個人擅長說故事,即使他的動作不如對方劇烈,仍然可能贏得那回合。」他強調,霹靂舞是一種極巨風格的舞蹈,比賽最關鍵的部分,就在於誰能把自己的風格發揮到極致。

說了這麼多,可能都不如親眼見識與感受!無論對於霹靂舞陌生或熟悉,只要你有一點點好奇,記得在8月9至11日打開直播、搭配聲音,一起觀賞霹靂舞選手們奮力跳出的故事吧!

那個、霹靂舞跟街舞是一樣的東西嗎?

即使對於「霹靂舞」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你可能也多少聽過Breaking、街舞等稱呼。不過,街舞和霹靂舞一樣嗎?兩者有什麼差別?

應該說,霹靂舞屬於街舞的一種,而街舞涵蓋的範圍不僅有霹靂舞。事實上,「街舞」指的並不是單一種舞蹈風格,而是泛稱所有起源於街頭的舞蹈,包括霹靂舞、鎖舞(Locking)、機械舞(Popping)等;而霹靂舞則專指於1970年代誕生於紐約布朗克斯區的舞蹈風格(也就是這篇文章在講的東西!)。

那那,應該怎麼叫霹靂舞最正確?

在中文裡,「霹靂舞」就等於「Breaking」,用這兩個名字稱呼都是正確的!

不過,在觀看國外的報導、影片時,你可能偶爾會看到「Breakdance」這個字,或以「Breakdancer」稱呼霹靂舞者,這種稱呼卻會讓霹靂舞者們直搖頭!「Breakdance」這個字,其實是媒體、電視節目傳播霹靂舞的內容時,自行創造出的名詞,卻為不了解霹靂舞的大眾熟知。

真正的霹靂舞文化中,「Breaking」就是霹靂舞的意思,不需要再額外加上「dance」;而霹靂舞者則稱為「B-Boy」、「B-Girl」或是「Breaker」。

且霹靂舞者通常會使用他們的「霹靂舞名」相稱,例如台灣選手孫振的霹靂舞名為「Quake」,在官方的賽程表中,也是以Quake稱呼選手。

文章插圖

我們為您在DQ飛行船預留了VIP位子,期待您登船贊助DQ